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第17次药品降价,又一次隔靴搔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 10:01 燕赵都市报

  17次。从1998年开始的短短7年时间,国家已经17次降低药品价格。而公众在经历了惊喜、惊异、失望、困惑之后,对“药品降价”这个词汇已经开始变得漠视而麻木。尽管从10月10日开始的此次22种药品调价,被评论为“历次药品降价中力度最大,降价金额约40亿元,平均降幅40%”,但得到的更多回应却是质疑和责问。历次药品降价,百姓到底从中得到多少实惠?尽管政策上的“数据”振奋人心,但大多数人实际感受是“没感觉”。“药品一降价就消失”,医院“以药养医”,“小病大处方”、“药品改头换面规避降价”等现象的存
在,让人觉得药品降价不过是隔靴搔痒。

  降价药哪里去了?

  10月20日,在省会中华大街一家大药店,记者提出买头孢曲松钠和盐酸克林霉素,营业员说这些药降价几天来已经断货了。记者又问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等药,营业员说可能也不多了,得去库房找找。正在这家药店买药的67岁的李先生说,他已经跑了桥东、桥西好几家药店,结果发现降价药已经很难买到。“怎么这药一降价,市场上就没有了呢?这是降价令不是封杀令啊!”李先生感到非常困惑。药店如此,医院的情况就更不乐观了。记者走访了桥西区、长安区的几家医院发现,并非所有的医院都按要求把此次降价药品的目录贴在门口,记者按照降价药品名单询问药房,药房答复能够提供的只占极少数。

  降价药的成本账

  “其实药品降价对我们这些药店来说,影响并不是太大,按照降低后的价格经营也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厂家方面已经停产了,我们也没有办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房经营者告诉记者,药品消失的最大原因是“这样的售价已经低于‘成本’”。当然这个“成本”指的并不是某种药品的生产成本。一位曾经的医药代表按照“潜规则”给记者核算了另一个成本。想把自己的药送进医院,首先要取得医院方面多方的支持和配合:医院主管进药的副院长、药剂室主任、医院的财会人员、药物保管员、领药窗口的值班大夫,最后是医生。“只要能打动医院领导和其他关键人员的心,我们会不惜血本地做任何事。”而这仅仅是医药代表这个环节的成本,如果按照一个药品从出厂时说起,则经历了“药厂→药品代理→地区代理→医药公司→医院”这样的一个过程。显然,降价后的价格,已经难以应付这其中产生的费用,所以厂家索性停产。“我们这些药房一般都是靠医院的处方吃饭,医生开了方子,病人觉得医院药房的价格贵,就会到我们这里买,一旦药品从医生的处方上消失了,我们这里的销售也就急转直下,也就没有销售的必要了。”那位药房经营者告诉记者。历次降价的效果并不理想,而降价涉及的企业也是叫苦不迭,有专家学者更是将这种降价行为称为“治标不治本的拙劣举措”。

  “假新药”应对降价

  药品降价之后厂家果真就停产并因此影响效益吗?非也,面临降价,企业和医院通常都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出路。一位医药代表告诉记者,药品降价后,中间的费用却没有减少,因此一旦药品生产商认为这种降价药已无利可图时,可能就不再生产。然后就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比如将原来的药品是片剂改成胶囊,原来是瓶装改为塑封,原来是40粒规格的改为20粒……还有申请新药等,既绕过降价令,又可能重新获得更高的价格。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新药或“假新药”的泛滥,使得降价政策涉及的几十种药品如杯水车薪、苍白无力。因此,有声音呼吁,应该完善现行的药品管理制度,遏制“新药”泛滥;另一方面,药品审批、监管、价格等政府管理部门要达成统一协调,不能这里“戒备森严”,那里却“畅通无阻”。

  政策层面的缺失

  “不但是在新药的审核方面,在

药品定价机制方面也存在漏洞。所以才会出现新药利润空间巨大的局面。”一位药店经营者告诉记者。她表示,鉴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厂家对药品的定价掌握一定的自主性,一盒售价45元的药,大夫能拿到5元的回扣,而其成本可能仅在10元以下。但是一般情况下,新药是对医院特供的,不配给药房,病人想吃就必须到医院开。“大夫对药品的决定作用太大,只要他们大笔一挥,病人就趋之若鹜,这也自然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而对于医院方面来讲,药品定价高似乎也有说得过去的理由。一位市级医院的院长称,“每次降价我们都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执行。考虑到医疗器械购置、维修等成本,所以医院
药价
一般比药店贵。医院除获得15%的批零差价外,还可以免交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也就是说,药品批发价越高,批零差价就越大,医院利润也就越多。因此,医院更乐于进价格高的药品。这就是症结所在。”“从根源上来讲,还是因为我国目前‘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局面。”这位院长表示,目前对于非营利性医院,政府财政除实行专项补助拨款,用于医院基建、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支出外,投入医院的经费占医院开支总费用的比重逐年下降、医院要维持运营和发展,需要靠医疗服务和药品收入来弥补经费不足。“医院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要求科室收入年年增长,效益月月提高,否则医生就没有收入,我们不得不从病人身上想办法”,这是一位内科医生的自白。而就单从降价来说,政府定价药品品种覆盖面仍比较小,这17次降价的覆盖面也不足10%。而对药品成本的定价工作也非常不到位,对药品生产企业未建立起有效的定价机制和真实的成本核算机制。进口药、合资药、国产新药的审批与药品合理定价也存在脱节现象。患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与医院、医生之间信息不对称。主管部门检查时降价药可能好好摆在药房,可病人买的时候就说“没了,换一种吧”,于是高价药又出来了。一位医院药房主任说,“要想解决药价虚高,仅仅依靠几种药品的降价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而应该深化整个医疗制度层面的改革。”

  

  1998年以来历次药品降价1998年至2000年,6次出台药品降价措施,涉及300个品种,累计降价金额约80亿元;2001年,69种抗生素类药品降价,平均降价幅度为20%,年降价金额约20亿元;49种中成药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5%,年降价金额约4亿元;383种化学药品、30种抗生素单独定价药品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为20%,年降价金额约30亿元;2003年,制定并公布了199种、900多个规格的西药最高零售价格,降价总额约20亿元;2004年5月31日,发改委降价共计24个品种、400多个剂型规格,降价金额约为35亿元;2005年10月10日起,发改委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降价金额约40亿元,平均降幅40%。记者手记:药价虚高,还须标本兼治有一句话叫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本来是用来形容不能系统全面诊病的庸医。可是连续17次的药品降价,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类似“治标不治本”的举动。“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一次又一次的药品降价,对于药品厂家、医院、药房来说可能仅仅是增加了如何“绕着走”的经验和手段,甚至已经能处变不惊、见招拆招了。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已经没有了第一次药品降价那样的惊喜,甚至许多人已经不再关心什么药在降价范围内了。因为经验告诉他们,这些药品很快就会在市场上踪迹难觅了。况且,数以万计的药品面前,每次降价目录中的几十个名目,很快就被同类型的药淹没掉了。“产药的不如卖药的,卖药的不如开药的。卖药的、开药的又一起剥夺吃药的”,强制降价式的政府指令,根本不能打破这样一个怪圈。“如何才能给药价虚高开一剂标本兼治的药方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医院、药房、药厂,都把矛头指向了制度问题。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以药养医”的财务补偿机制,是药价虚高的体制温床。在这样的药品流通管理中,医院和药品销售商可以凭借信息优势垄断药品市场的定价权,药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也可以凭借信息不对称规避政府的药价指令。因此,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医疗体制才是治本之策。有测算表明,每增加100元对医院的投入,就可以减少社会666元的药品费用负担。建立一个“医药分家”的良性运转机制,恐怕比“降价”的猛药更为有效。在某网站举行的一个网民调查中,网友为“药价虚高”开出的药方值得思考:1、建立药品价格听证制度。2、建议公开药品出厂价,最高零售限价,增加销售中间环节透明度,将核定建议零售价印刷在外包装上。3、必须实行医药彻底分开。医院只负责医,彻底与经济利益脱钩。4、建立新型农村医疗机构,向农村分流技术高超的医疗人员,使农村的医疗技术、设备跟上,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5、加大对医疗机构收费的监督,除了卫生部门外,物价、审计、税务也要介入监督。6、

医疗体制改革应扩大参加保险人员的范围,将农村人员包括进来。(武岩生)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