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医药业:股改打开并购空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 05:3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面对国外医药巨头在专利药和销售技术上的优势,我国企业只有通过做大做强才能在未来开放国门后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在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下,收购的交易成本较高,阻碍了二级市场收购的顺利进行。现阶段的股改恰好提供了一个理清股权关系,疏通二级市场收购渠道的机会。可以预计,未来业内的收购浪潮将此起彼伏。医药行业并购的主要因素

  2004年行业的并购、重组达到新的高潮,并购的规模和数量都远远超过前期。我们认
为行业出现并购、重组是有深层原因的。

  1、产业集中度低是并购的内在需求

  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很高。即使与国内其它行业相比,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也偏低,甚至低于家电业。

  集中度低,而且国内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少(除中药企业外),行业恶性竞争的态势明显。根据协会的数据统计,1--7月全行业销售收入2130亿元,同期医药行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达到20亿元。

  因此通过产业整合,提高定价能力是行业下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

  2、行业面临外资进入的竞争压力

  2004年12月11日,药品分销领域全面对外开放,化学药品生产领域紧跟其后。外来的压力逼迫国内企业通过并购等多种方式提高竞争力。从长远趋势来看,中国医药企业只有通过并购才会不断变强,才能不断开发新药,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3、2004年医药行业出台的政策推动行业整合

  按照我国医药工业十五规划,鼓励现有企业通过上市、重组等方式,培育出10个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并使其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的30%以上。

  2004年政府就开始大力执行扶优劣汰的行业战略。具体表现在通过全面实施 GMP和GSP认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避免恶性竞争。截至2004年底,全国5071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已有3731家通过了 GMP认证;其余1340家企业已全部停产,淘汰率为26%。全国8108家药品批发企业中已有7445家通过GSP认证,1624家零售连锁企业中已有1410家通过认证,76295家县级以上零售企业中已有58065家通过认证,淘汰出局的比率分别为8%、13%、24%。优质中药企业的并购价值凸现

  在英美等市场,公司的并购活动60%以上是通过

股票市场完成的,而在我国则少之又少。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诸多内部缺陷,一方面非流通股占比偏大,且无法减持。另一方面非流通股无法给出市场定价,而按照净资产估值又无法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这大大增加了并购的交易成本。在全流通后,这种收购的交易成本将大大降低。

  收购的价值=净资产+无形资产。因此可以从两方面去考察企业的并购价值。一方面看市净率,如果市净率越低,那么相比重置这个企业,收购的价值就越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拥有较多无形资产,在同样的价格下更具收购价值。可以说医药行业中的优势企业正具备这两方面优势,并购价值空间巨大。医药企业的市净率普遍偏低

  对60家主要医药类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9月28日行业的加权平均市净率为2.31倍,2004年底美国上市的制药类公司加权平均为4.79倍。中国医药类企业的市净率明显低于美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

  考虑到股改的因素,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如果按照10送3的平均对价水平,在流通市值不变的条件下,股价除权后下降23%,那么加权后的市净率将降低至1.96倍。有些企业的股价甚至低于净资产,直接收购企业将变得十分合算。中药企业的无形资产巨大

  我国医药企业由于在新药开发上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1%,因此自有的专利较少,产品主要以仿制药为主。但是中药企业则不一样。首先中药企业均拥有各自秘方。其次老字号的中药品牌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认为相对化学药制造和药品流通企业,中药企业在股改后面临的升值潜力巨大,收购价值明显。

  首先,我国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知识产权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主要是在重点保护领域--对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保护。

  其次我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发展潜力。根据行业协会的数据,2000年全球草药市场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并将以10-20%的速度递增。但是目前占有国际市场主要份额的是日本和韩国,我国的中药年出口量在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中所占比例并不高。2004年我国中药出口实现重大突破,比2003年的6.16亿美元增长了17.6%,也只有7.3亿美元。另外根据2004年4月欧盟公布的《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接受了中方的一些意见,大幅降低了植物药市场准入条件,首次承认符合条件的中药可获得药品合法身份,可以预见未来中药出口发展空间巨大。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

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作者:汉德投资 高正桥

  (来源:上海证券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