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十一五”规划与社会均衡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 13:08 今晚报

  在“十一五”规划制定之后我们的生活将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会面临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在等待着我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将给我们打开问号。“十一五”规划如何立足国情

  我们现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我们处在一个转型期,首先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们这次制定的是“十一五”规划,而不是“十一五”计划
,一字之差,就反映了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直到五年前我们制定的还是计划,现在才改成规划,可见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

  第二我们正在由以农业为主转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样的过程中,要知道至今我们还有7亿多农民生活在广大农村,也就是中国人口的多数还住在不发达的农村里面,还靠着土地来生活,真正的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应该降到很少,像中国这样土地分散、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可能把农业人口降到1%、2%,但是农业人口占到64%以上,说明转型还没有完成。

  转型的第三个主要内容就是经济由以内向型为主要转到内外向并举。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又由于我们成为世界资本的投资热土,近年来已经做到内外向并举了,对外贸易在我们的GDP(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在已经达到了50%左右。社会成员角色和社会发展本身如何定位

  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人就变成社会的人,每个人还是有单位的,但是不一定是终身制,通常话说是跳槽,用更学术的语言说就是人才流动,好处是人的自由度大了,人的各种潜能可以在几次选择当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环境。

  第二个转型就是从农耕文化转到工业文化,一种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必然要和它相适应的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需要从以农耕文化为主转向以工业文化为主。工业生产对社会和社会个体提出了种种要求,一个是城镇化,分散的农民居民只有慢慢小城镇化,才能提高自己的

生活质量,才能对环境对资源利用做到最合理、最科学、最清洁也最节约。所以城镇化是在工业化过程当中必须的不可避免的过程。第二法制化,第三集体化,第四个人行为规则化,我们正在转变当中,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

  中国正处在没有完成的工业化中期。我们的特点是跨度大,我们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最现代化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大门,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千年以前原始耕作的门里面。“

十一五”规划如何击准要害

  我们的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第一,中国对经济全球化这个机遇是主动捕捉的,我们是积极地多年坚持要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剩余资本、剩余技术、剩余商品自由地在全世界游荡,经济全球化的规则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是有利于它们的,因此造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恶劣,环境污染、社会差距拉大、资源过度消耗以及社会的动荡。因此西方学者说,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实现的基本上是一件好坏参半之事,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全球信息社会意味着从最需要资源的人那里掠夺基本资源的另一种方式。

  那么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这样一个机遇,按说应该是有很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才好办,而恰恰我们遇到的挑战就是科学技术的基础薄弱,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国家花大量的钱进行高校扩招、扶持学科、搞863计划、985攻坚工程等等的原因,而这一点也是“十一五”规划里的重点。“十一五”规划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首先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国情况特殊,第一基础薄,我们需要加速发展筑牢基础,第二我们人口多,每年净增长一千万人。一千万人就业,那就要求GDP里2到2.5个百分点是完全为新的劳动力准备的,正常运转又需要5个百分点,加在一起就是7到7.5个百分点,低于这个就艰难了。如果是6%、5.5%,将有大量的人失业,已有工作的人生活水准要下降。

  第二东部要加快发展,同时向西部倾斜,加大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和投入,支持和引导

中部崛起。东部地区提供国家税收占全国的60%以上,支持西部,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一下来,西部地区也下来,同时东部地区已经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无须国家投入,西部还不行,还需要国家投资。所以东部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领路人,而且是提供财源的钱库,要加快发展,但是这个发展不能完全照老模式,应该是走向高新技术现代化,注意环境、注意土地、注意社会的均衡等等。

  第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第四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开辟新的资源供应地,包括国外也就是资源战略。第五遏制收入拉大的趋势,关心城乡贫困家庭。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