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高产的“袖珍”开发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09:49 中国经济时报

  ——记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本报记者 李强 实习生 李燕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静静的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区的西北隅,工业占地面积仅3.5平方公里,配套设施建设1.5平方公里,属于小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然而,就是在这样
一个“袖珍”型的高新区内,2004年一年的时间却创造了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36.3亿元的骄人成绩,在全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名列前茅。这一年,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实现127亿元,总收入162亿元,工业增加值30.5亿元,出口创汇2.6亿元,税收9.6亿元,财政收入2.5亿元,成为小型高新开发区产生高额经济效益的典型。

  “一个小型的高新区为什么能有这样高的经济效益?”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 创新是灵魂

  走进方圆不过5平方公里的昆明高新区,车水马龙,道路四通八达,高楼大厦林立,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几位高新区老人告诉记者:“十几年前,这个地方还是一片稻田地,有一些破旧不堪的房子,典型的荒山土岭。现在你们看,除了现代化的厂房,就是高标准的公路,还有漂亮的公寓和花园。大变化啊!”

  “高新区有这么大的变化,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昆明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兴华说:“这也是一个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创新’是高新区的灵魂。”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一员。总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首期开发规划面积为5平方公里,是云南省惟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初期的昆明高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一样,走的是相同的运营模式。后来逐渐发现,云南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不靠海,交通、经济、商贸等都比较落后,无法同发达地区的高新区竞争,更不用说同国际接轨,路是越走越窄。”高新区的一位元老回想当时的情形说:“彷徨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重新进行审视,开始寻求不同于其他高新区的出路,认识到云南有它自身的优势——丰富的特色资源。那为什么不搞‘本土化’和‘特色化’呢?为什么不把云南的‘土特产’用高新技术和资金项目精心包装起来,推广出去呢?”

  众所周知,云南号称“动、植物和有色金属王国”,有丰富独特的动、植物和有色金属资源,类型较为齐全。就植物来说,在全国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1.7万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62.9%,其中许多种类为云南所特有,几乎集中了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植物品种。云南的陆栖脊椎动物1341种,占全国总数的57.3%,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储量大,矿种全。全国已发现的168种矿产中,云南就有142种。铅、锌、铜、锡、铂、镍等有色金属的保有储量在全国居前列,有的伴生矿经济价值很高,发展潜力大。

  “不过,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就能创造好的经济效益。要怎样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要怎样形成有效、良性、循环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过去是,现在也是。”张兴华说,“打个比方:如果云南的资源优势为20%,那么在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高新科技、智力人才、资金项目以及国家、省、市对高新区的大力扶持就要占到80%。只有解决好80%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把原始型的资源开发成深加工的产品,实现云南的经济优势。这可是一个痛苦裂变的过程,我们走了12年,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效益,才有了今天。”

  2. 12年风雨招商路

  回顾高新区走过的路,高新区管委会的几位负责人都认为,“高新区的发展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招商引资的历史。”

  1990年10月,昆明高新区建立,当时只是注了册,没有资金,没有土地。但初期的高新区实行概念招商,成立了云南省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招商引资机构,建立了金鼎科技产业基地,引进油菜素内脂物质系列生长激素(现在的云大120)等一批产业化项目。1992年8月以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发区有了土地,向昆明市政府借款20万元,开始实行以地招商。通过出让土地,获取资金,成功地引进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昆明光缆公司、云南烟草科技园等。

  “前期的高新区在招商工作方面有很多问题,知名度不高,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招商经验,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新区,还处于落势。有些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有企业想进来,就引进来,没有关注和重视这些企业和项目的发展前景,造成了一些资源浪费、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进园的企业也和我们不断地商议改善环境的问题。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高新区的一位负责人说,“的确,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招商引资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投资环境的竞争。环境可以出形象、也可以出效率。”

  面对这样的情况,昆明高新区人在招商引资上倾注了心力。他们根据高新区的每个发展阶段,不断地调整思路和对策,进行运作方法的创新。1997年,高新区确定了以环境吸引投资的招商思路,建立和健全各项社会配套设施,改善了投资环境,吸引了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天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区。

  1998年-2000年期间,高新区加大招商力度,环境招商和策划招商并举,建成昆明现代医药产业园、云南软件园、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五大园区,推进了云南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云南白药、昆明制药、滇虹药业、香港龙润集团、香港积大制药、生物谷灯盏花等一批大企业相继落户高新区。

  如今,高新区的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不仅有着完善的道路、水、电、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而且,公交、超市、电信中心、保税库、人才公寓、中小学校、商住小区、体育活动中心等社会配套设施也相继建成使用。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云南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也不断进入高新区,形成工商、税务、金融、公安、海关、会计、劳动人事等一系列支撑服务体系。2004年,整个高新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10亿元,完成了道路、给排水管网、变电站、电力开闭所、环网开关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工程。高新区还按照50年以上一遇的标准,完成了区内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开通宽带多媒体传输网,投入150万元建设了18孔地下光纤通讯网络,园区通讯容量达10万门以上。西南第一家公共型综合保税库一期工程也如期竣工并投入运营,成为云南省首家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质量认证的高新区。

  在环境改善的同时,高新区也在不断地改进招商引资的方法。在总结过去由以地生财、以地招商到策划招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四个转变”:由以自行招商为主向注重以外引外和委托招商转变;由坐等招商为主向走出去招商转变;由传统招商方式为主向注重网上招商等现代方式转变;由政府招商为主向注重国内外中介招商转变。

  2004年,高新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方式,成功引进了现代新昆明建设第一个新型工业化支撑项目——云南美的客车基地、广电网络传媒集团、天盟农资连锁等大项目。

  “招商过程中,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是避开,而是针对问题和困难来获得新思路、新办法,采取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张兴华说,“高新区面积不大,但关键不在这里。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高额的经济效益,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和多元化的运作模式对我们是有利的。要自主创新,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吐故纳新。”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高新区也在逐步注意企业进园的标准,推出了“五个转向”:

  一是从吸引分散的投资项目和资金转向引进集团式的投资项目。如引进云南白药集团、昆明制药集团、广电网络传媒集团等。

  二是从吸引一般粗加工组装项目转向引进产业基地项目。通过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从而促进产业基地的形成。如引进昆明塞格迈电气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是由云南变压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成立的,专业制造干式变压器。2001年,云变与世界500强之一的杜邦公司合作,使用杜邦公司的“杜邦TM雷力通”商标销售干式变压器产品,此产品是目前世界上绝缘等级最高的产品,云变也由此成为现阶段杜邦在全球惟一一家雷力通C级变压器委托加工制造商。云南变压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占有全国铁路牵引变压器70%左右的市场份额,为近20条国家铁道主营干线提供各型牵引变压器,从2005年起,昆明塞格迈生产的干式变压器产品年销售额将超过亿元。它在昆明高新区产业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园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是从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转向引进技术、资金密集型生产项目。如引进云南亚太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2002年,云南亚太环保通过竞标,承担了“冶炼行业低浓度SO2废气治理技术及设备”项目,并通过这项技术,与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回收的废气SO2变成液体产品,用来综合回收稀贵金属,真正实现了“以废治废”。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四是从吸引中小型企业、项目为主转向引进知名品牌企业、项目为主。如高新区引进云南制药前三强——昆明滇虹药业。1997年,它的前身与美国大东企业合资,如今做成7个通过国家GMP认证的剂型,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在国内都处于领先水平。有1800余名专业人员,2004年上缴税金5200万多元。

  五是从吸引企业直接投资办厂转向使引进企业更多地采用控股、参股和并购方式投资。如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以他们的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销售网络等优势参与现有企业的改造和提升,通过资产重组和整合的方式,以便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2005年,昆明高新区成功地引进了法国塞巴拉司、道斯机床等。

  同时,高新区也采取向内部要空间的方式,“腾笼换鸟”,对少数多年孵而不化、成长性差的企业进行清理,让好的企业和项目进入;“精雕细刻”,经营好“每寸土地,每个空间”,将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导入良性互动的轨道。

  “我们不能仅仅靠税收优惠和环境来吸引企业,”张兴华说,“我们也要靠人气来吸引企业。以情动人和建立‘人脉网’都很重要。”1999年,高新区为了将云南知名企业“云南白药集团”引进园区,上演了一出“让房”好戏。当时云南白药集团提出安排办公场地的要求,这样一个大企业,办公人员百多人,入住高新区,就高新区土地紧张、管委会办公机关本身就很拥挤的现状来说,的确给高新区出了一道难题。尽管如此,高新区管委会还是咬咬牙将“衙门”让给了白药集团,搬进了住着海鲜酒楼、物业等公司的大杂院。白药集团见此情况,十分感慨:这样的招商方式,我们还能拒绝吗?

  大企业引进了,科技型的小公司也不放过,尤其是那些科技含金量高、发展前景比较大的小公司。2000年,昆明大东方生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入住高新区。当时,公司的负责人陈发凯博士带着食品保鲜等高新技术,从美国留学归来,既缺人手又缺资金,连房租都付不了。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高新区了解情况后,考虑到云南是花卉、蔬菜产品的大基地,有利于搞食品加工和保鲜,马上做了批示:该企业刚注册,资金困难,暂免房租。之后,又为这个公司筹集了20万元的研发经费,解决公司的燃眉之急。几年下来,大东方生化科技公司已经把原始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现今拥有70亩厂房,固定资产1100万元,16个食品加工专项,生产保鲜蔬菜、配料类等5大类100多个品种。2004年,产值达1600万元,出口创汇79万美元。

  十多年来,昆明高新区通过量的积累实现了质的变化,从当初的以地生财、以地招商转变为环境招商、策划招商,再调整为如今的“上门招商”、“委托招商”、“贴身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赢得了更多的企业来投资落户,并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的客商。“现在,大家的脑子是越用越活,招商方式也越来越多样。”长期在招商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都这样说。

  3. 服务是生产力

  云南省副省长吴晓晴曾这样评价昆明高新区12年来走过的路,说他们之所以“袖珍出高产”,得益于“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班子,一支好的队伍、一个好的发展思路。”

  随着昆明高新区软硬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经济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新区逐渐成为云南省智力最密集、创新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为了更好地为区内企业服务,高新区提出了“美好的高新区,纳税人的贡献”的口号,探索出一条以产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产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对企业的引进,高新区在桌面上讲清楚国家、省、市的政策,对重大的科研项目,在始发阶段给扶持,成果阶段给奖励。

  从企业进园起,高新区就对企业展开“三体系服务”: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经常性服务。每个项目从立项到投产都有专人负责,跟踪协调,确保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早达产,营造一个“亲商、安商、富商和护商”的投资环境。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是在1999年落户高新区的。公司的副总经理陶青介绍说:“‘灯盏花’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它是在云南大量生长的一种药用植物,分布范围广,可以作为治疗肝脏疾病的天然药品。”以前是云南生物制药厂进行初成品的生产,很多原材料低价销往国内外。后来由于这个制药厂经营不善、产品质量不过关和官司缠身,陷入困境。1999年,与深圳生物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为全国惟一一家以生产“灯盏花系列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公司。高新区考虑到这个公司在注入新的科技、资金活力后,有着很好的销售前景,于是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进行扶持。陶青说:“公司刚起步,缺乏专业人才,高新区不但积极给我们提供人才信息,而且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物美价廉的公寓以及生活补贴。为了减轻我们的财务压力,在办公和实验用房方面都给了最优惠的价格,并配有周到、高效的物业管理;在工商、税务登记、检审方面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办事效率。”2002年,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研制出了“灯盏花滴丸”等系列产品,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抗肝炎二类新药——青叶丹”被列入了省新药研发专项。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06亿元,利税6200万元。

  2001年,香港龙润集团入住高新区时,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向管委会投诉。管委会立即派人专车到达龙润集团,问明情况,现场办公,不久就实现道路、水电、网络的“三通”,使集团当年就能施工,年底就投入生产了。2002年,云南理想药业公司花费20余年时间、投资上万元研制的药品“肾衰宁胶囊”被假冒,大量上市。理想药业向高新区反映情况后,管委会立即向省、市有关部门反映,并给予全力协助,假冒案件于2004年得以告破,为理想药业挽回了经济损失。

  高新区比较注重对人才环境的营造,他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政策留人”。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设立了“两园办”(大学科技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作为初创型企业的孵化器,给他们提供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激发了各类高层次人才投身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云南山灞图象传输科技有限公司的三兄弟,于1998年带了20万元资金和一项还未实现的技术,来到了昆明高新区,利用高新区提供的平台,研制出由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软件制造和提供服务保障等组合而成的诊疗系统——远程可视医疗及PACS系统,被称为“网上医院”,在国内外都处于领先水平。

  1999年,留英博士李一民在一无资金、二无人手的情况下,得到高新区的大力支持,建立了“利普机器视角工程公司”,如今公司已从3人发展到30多人,所研制的车牌识别系统在全国公安、交警以及高速公路系统中占据近一半的市场份额。2004年,纯收入达500多万元,并通过了云南省高新技术认证和“双软”认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00年,云南万芳生物公司的总工程师卢红,带着他研发的“烟草发酵专用酶制剂”入住后,成果迅速获得转化,公司年产值达到了4000万元。

  2004年,昆明依利科特公司的“吸毒人员快速检测鉴定仪器(SMLA系列)”研制成功,这项技术采用红外摄像和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来观察和检测海洛因吸毒者的瞳孔收缩变化,从而鉴别毒瘾的程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国内外有同类报道,是独家首创产品。云南省禁毒局已率先购买了100台配发到省辖各专州县戒毒所。

  2005年初,高新区内已经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万多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1%,硕士450人,博士104人,正逐步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人才聚集地”。现在,入住“两园”的130余户中小型企业,通过孵化平台,在2005年初突破总量180亿,税收10个亿。

  高新区还为人才提供各种学习机会。2005年5月,两园办为留学人员举办了生动、实用的消防知识讲座,博士们在实际操作中,学到了不少防火、灭火、火场逃生的基本知识。他们都说:“虽然我们是博士,但对这些消防知识并不十分了解,通过学习,认识到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今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运用好今天学到的知识,确保自己的科技成果不受‘火魔’的袭击。”

  优质的服务解决了企业的许多后顾之忧,使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真正体现了“服务是生产力”的创新思路。

  每年,高新区管委会都会选择一位入住社区的老人,送去一束鲜花、一个

蛋糕,进行祝贺。如果有关人员的父母过世,就以管委会的名义送花圈,进行安抚。在分配的问题上,讲求“和睦共处,分配公平”,进行合理的分配,为职工的切身利益着想。这样,通过和睦、友好、关爱的内部环境,吸引人,留住人,让他们做好工作,把精力才智献给高新开发区。

  高新区一方面用优良的大环境吸引企业投资,一方面用深厚的人情味和企业各层人员建立“共生、共存、共赢”的关系,增强内部凝聚力,使高新区成为一个团结、共进的“大家庭式”集体。

  4. 多元化的未来构想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优质的服务,在有限的土地上取得了高额的经济效益。到2004年底,高新区已有各类进区企业1581户,入住上亿元企业26家,上千万元企业71家,其中外资投资企业120家,经云南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56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的80%;科技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高新区产品总数的80%左右。大批知名企业聚集,形成了以新材料技术这个一定要提前、生物医药技术、环保新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加上高效农业为主的六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2005年上半年,高新区引进项目96个,其中,新增内资企业87户,外资企业9户,引进内资49亿元人民币,外资5100万美元,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2.5亿元,工业总产值107.5亿元增加值26.7亿元出口创汇1.88亿美元税收6.9亿元财政总收入3.6亿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度增长。

  在这样骄人的成绩面前,高新区人却沉思起来。他们不断地看到高新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目前,我们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矛盾的突现期:土地资源紧缺、建设资金紧张、开发和建设成本提高,难度加大等等。现在要想进区的项目和企业很多,但我们地不够。从2003年以来,又是还贷高峰,压力很大。国家给高新区9平方公里,高新区已经开发完5平方公里,剩下的4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大大小小的村子占据着,要进行改造,就必须解决好这部分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让他们参与开发和享有成果,整体推进高新区的建设。如今高新区正处于上升势头,资源特色也逐步凸现。而且,云南作为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前沿阵地,给高新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机会。”管委会主任张兴华说,“总的一句话:机遇和挑战并存,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高新区应该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追求一个经济要素,永远重新开始。”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面对国内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高新区管委会在传承自主创新思路的基础上,认清形势,正视困难,积极主动地提出了承前启后的“289工程”建设:

  实施“两大战略”,即建设“数码高新区”和“绿色高新区”,形成园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加大“八个重点基地”(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云南软件园、云南省大学科技园和云南留学人员创业园、昆明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园、高新区公共型保税库、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高新区生态环保科技基地和电子、

汽车市场等)的建设力度;健全“九大保障措施”,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瞄准大项目、大产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坚持开拓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参与现代新昆明建设;坚持优质服务,进一步创造优化投资环境的新优势;坚持用好现有政策,制订适度超前的政策;坚持抓大育小,建立中小型企业项目融资风险担保机制;坚持依法治区,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坚持艰苦奋斗、狠抓落实。“我们以前搞自主创新,现在还要继续搞下去,大思路促进大发展,把资源优势用得更好,争取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289工程’是昆明高新区多元化的未来构想。它好比一架飞机在天空航行。”张兴华风趣地说,“如果把‘八个重点基地’比作飞机,那么‘两大战略’就是飞行的目标,‘九大保障措施’就是飞行的定位系统,只有沿着正确的航线,有着完善的护航网,飞机才能在蓝天里自由的翱翔。”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