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硝烟渐散震荡余波未了 中海油竞购尤尼科启示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 13:35 中国新闻网

  中海油宣布退出竞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尘埃落定一个月以来,虽然并购硝烟逐渐散去,震荡余波却始终未了。不少人始终搞不明白,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尤尼科那些既不被美国证监条例承认,又不能变现的天然气资源,明摆着与中海油是一桩资本与市场的“天仙配”,被各路专家们广泛认为:“从商业角度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并购操作,何以被美国人上升到国际政治问题尽显迷离曲折?

  时至今日,社会各界和媒体们依然围绕并购中问了无数遍的问题意犹未尽、追问不休,而中海油在发布中报之前却宁愿忍受指责保持刻意低调。反观在整桩事件中一直行为诡谲的西方某媒体,却毫不客气地将此作为了“中国政府控制舆论”的攻击依据。

  中海油竞购意义何在?

  通过在第一时间对金融、资本市场、能源、传媒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多位著名专家和领导进行的深入调研和访谈,聚焦所有观点,颇有从终点回到原点之感,但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轮回。

  作为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标志性事件,中海油竞购不但令全球媒体刮目相看,也给华尔街带来极大震动。然而却出人意料地遭遇到竞争对手世界级石油巨商雪佛龙打造的“政治门”和美国政界的强势介入,不但使得整个竞购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也为中美企业之间的未来商业交往再次蒙上了阴影。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个互利互惠的商业项目如此大惊小怪和大动干戈,可能使得美国多年倡导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理念在全世界经受严重的信用考验,美国的双重标准不但招致发展中国家反感,也令许多亲美人士失望。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中海油竞购彰显出更加耐人寻味的意义。

  显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力量

  作为中国一家国家石油公司,作为迄今为止最大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项目,中海油竞购堪称“走出去”的最大手笔,用美国式的沟通方式竞购一家老牌美国石油企业,并且承诺的所有条件全部优于美国竞争对手,反映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强烈愿望和友好开放姿态,其所带来的震撼和传递出的信息,不但显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诚意,而且显示了

中国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分量。

  昭示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实力与决心

  对于中国企业,能够拿到入场券,走出去进入国际顶级赛场实战比试,本身就是一种决心与实力的表现。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被归为“新兴市场”范畴,因而被认为存在较高风险系数,如此决定了中海油竞购必须出价更高才能获得“入场券”,这也是中海油竞购为何辅一亮相便叫价185亿美元的根本原因。如果用足球做比,中海油竞购相当于冲出亚洲,参加世界杯赛,对手雪佛龙是老牌世界级知名公司,恰似主场甲级队,而中海油是只有20多年历史的地道中国公司,竞购美国老牌石油公司,犹如客场丙级队,众所周知,没有进球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裁判的不公和观众的偏见。事实上,中海油团队的出色表现俨然杀出的一匹足球黑马,赚足了美国人的眼球,也博得了广泛同情和称赞。从海外主流媒体表现出对中国企业前所未有的热情便可见一斑,海外华人界也以不同方式抒发他们的自豪感。

  首开中国境外上市公司大型跨国资本并购先河

  以往中国公司“走出去”不是以总公司名义,就是以股权收购为主,而此次中海油以境外上市公司为主体,通过金融手段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大型跨国并购,不但是中国公司前所未有,而且彰显了严格遵守西方证券法律监管的中国公司治理水平,有助于规避法律和道德风险。然而,当中国企业认真地把自己透明地摆在一系列美国并购游戏规则面前时,却适得其反,这不能不说是对这些规则的极大讽刺。诚如傅成玉先生所言:这只能促使我们今后做事决不能套用西方规则,必须更加注重中国需求和中国特色。

  揭示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控制全球主要石油资源的实质

  金融垄断资本是美国政治的经济基础,政客的反对鼓噪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全世界石油历来主要被两种势力操控: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一是国际金融资本。站在国际视野分析,到目前为止,石油仍然是全球投资收益率最高的行业之一,基本保持了20%的平均收益率。石油作为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禁地,历来是美国防范最严密的行业,基本已被瓜分完毕,就连日本都听命于美国。是次中海油挟巨资竞购美国公司,用美国倡导的全球化理念和资本运作手法触动了美国金融资本的垄断禁区,这才是引发美国右翼政客强烈抵制和害怕的根源所在,中海油的善意尝试,特别是具有冲击力的价格,之所以遭遇强劲阻击,盖因为美国对石油的垄断思维和过分敏感。要想阻止一项商业行为,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将其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把本该企业家们解决的问题交给政治家旷日持久地讨论。

  为中国未来能源战略发展方向的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是次并购将中国“走出去”的能源发展战略从幕后推向了前台,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抛开市场经济原则公开亮明抵制与反对态度,矛盾和冲撞已经不可回避,由此也提醒中国政府应该改变未来能源发展思路,应该有新的战略和策略。专家们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中美经济领域的搏弈是长期的、必然的,不是因为中海油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导致美国兴师动众,而是美国根本就没想过会允许中国企业进入其金融资本所垄断控制的重要领域,无论你打得是什么牌。这样的做法只能促使中国加速能源战略结构的调整。

  对未来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可能产生潜在影响

  中海油竞购的结局诚如西方媒体报道:“美国人给自己拴了套”,“用非市场手段阻止市场化的事情”。它使得美国的价值观未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会受到极大质疑,这种影响肯定是长期而深远的,短时间内很难准确评估。如果美国态度不加改变,其所带来的心理阴影必将多方面影响未来中国政策走向。

  中海油竞购启示何在?

  自去年夏天国际

原油价格从45美元一路走高到现在突破70美元,国际金融寡头们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翻云覆雨,用的是一种非常隐秘的方式,被限定在一个局外人几乎一无所知的很小圈子里。中国尽管市场需求很大,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权重却微乎其微。摆在我们面前的图景是:国际石油盛宴的餐桌上早已座满,我们出高价仍依然被排斥在外。中海油是这样,中石油当初上市融资29亿美元,上市四年累计海外分红已高达119亿元,同样也是这样。

  中国公司仍需自强不息、韬光养晦

  作为中国的“好公司”,中海油并购案对中国公司的一个直接启示在于,不论政治背景如何,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是走向国际的根本,面对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与诸如美国这样的市场老手竞争时,中国企业要更加注重兼收并蓄,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海油此番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跨国并购演练,使中国企业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并购游戏规则和实质有了更加直接的体认。普遍认为此番并购操作具有国际水准,能将一个中国的垄断国企通过上市公司比较个性化地展现在美国人面前,是一次大胆而独特的亮相。中国公司未来仍然应该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到国际市场上锤炼。但是除了熟悉和运用西方规则和手法之外,还应注重东方谋略的运用。即使我们的境外上市公司,仍然是中国公司,美国人不会因为我们用了他的语言、方式和方法,甚至模仿得和他一模一样,而把我们当成同类。

  中国公司必须掌握项目运作的主动权

  中国公司由于自身状况和缺乏跨国并购经验,现阶段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要依靠西方中介机构,以往中国在这方面教训很多,要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要么妄自尊大。而专家们普遍认为中海油此番竞购表现张弛有度,进退有序,在相对不利的情况下没有被牵着鼻子走,始终掌握了项目运作的主动权。中外舆论一致认为,中海油在竞购过程中表现整体正面,积极进取,可圈可点。与外界猜测所不同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中海油在每个关键时点上作出的决定,都是充分沟通之后,在没有投资银行等顾问参与的情况下由公司管理层独立做出的。

  企业走向国际时要做好充分调查研究和全方位准备

  此番中海油案例将国际商战的扑朔迷离表现得淋漓尽致。事前所做的调查研究不可谓不充分,一波三折后,洋独董们聘请的诸家机构调研结论甚至比原先更好,但是这样多的美国著名机构和著名专家却任谁都没想到在全世界极力倡导市场化、商业化理念的美国会对一个商业项目大讲政治。这足以提醒我们不可以轻信任何承诺,必须在出征之前更加充分地设想问题和困难。

  中国公司应该深入研究“走出去”的“自我营销”策略

  中海油遭遇美国“政治门”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有必要思考更加有效的自我营销策略。中国仅仅对外宣示“和平发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让西方世界和美国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企业,化解因为陌生和偏见带来的本能防范和恐惧感。商业活动中的心理因素常常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改变认知决非例行的公关程式就能迅速解决的事情。中海油竞购中,起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雪佛龙利动用政治手段有意放大对所谓“中国威胁”的恐惧感。这也促使我们自问:在国际舞台上,政府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营销中国?企业如何更有效地营销自己?

  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摈弃国际关系中的新教条主义思维

  美国通过中海油并购案再一次昭告世人,在涉及紧缺资源的跨国企业行为问题上,决不可能存在单纯的商业行为。傅成玉在总结时说了两个没想到:一没想到雪佛龙作为中海油的长期合作伙伴会把政治手段引入到竞购中来,可是作为一家国际知名的公司不但这样做了,还动用了多年积累的所有政治资源打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政治仗”;二没想到在美国运行了20多年、并且被美国总统布什肯定的相关法律程序,却为了维护一家美国公司的利益就可以轻易改变。中国加入WTO后一直严格按照商业规则办事,而美国却可以不奉守这一规则!这让受过美国教育的老傅痛定思痛之后,不得不逆向思维:如此看来我们也没法儿和这些规则太叫真儿了,当伤害到中国国家和企业利益时咱也可以灵活运用。我们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美国到处滥用双重标准,长此以往很可能得不偿失。

  政府应该提高跨国运作中维护企业利益的政治技巧和策略

  商业的事情交给企业家去做,政治的事情交给政治家来解决。在商业项目上,企业要尽量淡化国家背景,降低政治对抗成本,企业家不应该承担政治责任。政府虽然不应主动接招儿,规避授人以“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口实,但在企业受到境外政治势力和负面舆论的明显围攻时,应该体现有效的政治技巧和策略,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仅从媒体角度考察,应该支持我们的主流媒体表现必要的政治经济敏感与素养,引导积极的舆论策略跟进,对明显的不公平竞争和攻击之词应该据理回应。否则不但置企业于单兵作战之窘境,也让企业和民众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假如过于“温良恭俭让”反而助长境外别有用心的舆论乘虚而入。此番竞购全过程中,西方某知名媒体及其中文网站极具匠心地扮演了诡谲叵测的角色,小道消息似的严重泄密报道贯穿始终,不但让中海油饱受尴尬,也暴露了我们传媒存在的许多问题。

  企业家一定要拥有投行顾问之外的核心顾问班底

  外脑时代是人力资源多元化的另一种说法,企业家有必要借助方方面面的外脑组成自己的核心顾问班底。比如并购行为中投行与企业目的就不尽相同。对于企业来说,并购成本等于初始成本加整合成本,整合成本理论上不在投行考虑之列,而这却是企业并购的最大未来风险。中海油是次能够在外界火爆的氛围和内部高度紧张的节奏中保持冷静头脑,审时度势,有理有节,不但表现了足够的投资人意识和资本市场技巧,更是内外集体智慧、团队与个人才干相结合的集中体现。

  结语:尽管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之久,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傲慢与偏见仍需在未来

  历史进程中抹平。中海油竞购尤尼科的“探宝船”和平之旅,尽管看上去无功而返,但是仔细思量,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斩获颇丰,无论是无形资产还是有形资产都获得了大幅提升,更有那些任何课堂都学不来的真知灼见。可以肯定,这一事件带给世界和中国的信息与心理冲击,决不会伴随并购硝烟的散去而被尘封。既然受到中外媒体的热烈追捧,就一定有其被追捧的道理,它应该而且必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一个缩影而载入中国现代企业史册。

  (据

人民网;作者为中海油传媒顾问 马毅颖)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