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工业抗战 600家民营工厂举迁川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10:46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战时约有600家民营工厂历经艰辛,迁往后方。这是中国工业史上一次壮举。

  迁厂之议最初出自资源委员会。资委会负责重工业生产,而当时它自有生产力还很小,故首先注意到上海的机器工业,欲将2000台工作母机并炼钢、化工、轮胎等设备迁往内地,组织生产。

  战事开始后运输费用不断上升,运输工具多用于承担军队和军需物资的运输,多数只通过上海经苏州、镇江的水路,木船成为重要的运输工具,沿途还时时遭受敌机袭击,整个工厂内迁的过程困难重重。到上海沦陷时为止,上海迁出的民营工厂共148家,占上海所有民营工业企业的11%。内迁机器设备12400多吨,随迁技术工人2100多人。上海失守后,又有一批工厂克服种种困难,陆续迁出上海,多数迁往大后方西南地区。

  上海陷落,工矿调整处再拨款20万元,协助苏州、无锡一带民厂内迁。当时的江苏省主席陈果夫提出对无力自迁者“由政府按其设备实值予以收购,统筹迁运”之议,益增厂家顾虑。结果只有无锡公益铁工厂和常州大成纱厂部分设备迁出。杭州有5家机器厂内迁。南京永利硫酸厂因赶制军需,仅迁出小部设备。华北方面,仅郑州豫丰纱厂、青岛华新纱厂、济南陆大铁工厂、太原西北制造厂等自行迁出。

  迁聚武汉的工厂,到1938年1月已有64家临时复工,主要承制军需订货。至6月,武汉垂危,乃有第二次大迁徒。这次迁移包括外埠迁来武汉的工厂约170家和武汉本地工厂约150家,其中如周恒顺铁工厂,申新四、裕华、震寰等纱厂,福新五面粉厂均经迁。大部迁四川,部分迁湖南、广西、陕西。其中宜昌至重庆水运,轮船大都军用,靠由上游调集木船300余只接济,由于敌机轰炸,船只沉没,常有人员伤亡。

  内迁的工厂数量不多,但对于工业基础极为贫乏的后方来说,这10余万吨的新式器材和万余名的熟练技工,立即成为发展工业的骨干力量。这些厂的资方和技术、经理人员,大都有专门学识和经验,又具有爱国热忱,迁厂后能迅速复工,努力生产。如余名钰创办的大鑫钢铁厂,迁重庆后与卢作孚合作,改名渝鑫,成为后方最大的民营钢铁厂。范旭东、侯德榜组织入川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不下200人,在四川建立化工和科技科研基地,实验完成举世闻名的侯式制碱法。胡厥文迁新民、合作机器厂于重庆,复设厂于湖南、广西。颜耀秋任迁川工厂联合会主任5年,胡厥文继之,都为排除障碍,发展后方生产不遗余力。支秉渊以拓荒者精神,将湘南小县祁阳建成煤、铁、钢、电机器制造的新工业区。沈鸿别具慧眼,将利用五金厂器材运往延安,加入陕甘宁边区机器厂,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

  (Robby/编制)(来源:金羊网)

  爱问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