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专家认为,曾让西部地区引以为豪的电力、煤炭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正在越来越小,而交通不便、融资能力差等劣势反而进一步加大,这就使西部在吸引市场性投资时完全处于被动,无法实现产业从东到西的梯次转移,造成到西部的投资仍然偏小,从而加速了西部招商的内部争夺战。
近年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性投资频打“价格战”,导致不少地方结出“成本
高、效益差”的苦果。
零地价,甚至是负地价;对客商考察全程免费的“星级服务”,仅此一项,每年财政补贴达数百万元;税收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等均处劣势的西部地区,为吸引市场性投资,种种“高成本”招商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隐患。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当前,不少地方为吸引市场性投资,提供种种优惠政策。日前,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正宁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其中一项规定最引人关注,他们为投资者抛出“官饵”。只要在该县投资1000万元以上,就可以享受人大、政协方面的副县级待遇。政策一出台,就遭到众多质疑。区域经济学家聂华林教授说:“如果一个人投资1000万元就可以享受副县级待遇,如果100人都投资1000万元,是否都可以享受此待遇呢?”聂华林认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是政治荣誉,投资是经济行为,这两者简单地放在一起显然是不合适的。
有些地方不以政治资本作“诱饵”,但却付出了高昂的经济代价。重庆万州就曾补贴1亿元引进一家玻璃企业。这家玻璃企业到重庆万州投资,提出的条件是,地方政府要把水、电、气等管道,铺设到工地红线口。此项费用需近2000万元,还要再加上其他各种补贴,为了能迎娶这位透明的“新娘”落户万州,当地政府咬紧牙关,掏空积累了好多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愣是补贴了1亿多元。
万州政府的一位负责人说,当前许多外地企业利用西部地区急于求成的心理,纷纷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政策,其要求千奇百怪。
万州政府为什么还要勒紧裤腰带去满足不堪重负的要求?他们认为,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以政策性投资为主体。但随着国债项目的淡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原则上不再进行政府性投资这一政策的调整,西部在吸引市场性投资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他们要想引资成功,就必须让外来投资商看到比其他地方更有潜力的市场容量、完善的产业配套、规范的市场体系和公正的政府服务等。有鉴于此,他们还有两个具体的考虑,一是为了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二是当地天然气和岩盐丰富,提炼岩盐后的一种废气可以用来生产玻璃,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产业链。
万州区委书记马正其说:“企业到地方投资,地方政府要负责‘七通一平’,这早已是通则。万州之所以努力把钱贴上去搞成这个项目,算的是就业这本账。”
你争我抢雪上加霜
像万州这样高价“娶媳”,姑且不论将来“婆媳”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单就产业相互依存来说,让我们在万分惊讶之余还能点头的话,那么,一些恶性竞争现象就令人咋舌了。
西部地区一位地方发改委的负责人反映,去年,一家大型摩托车企业准备到某地投资,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附近以“3000亩地,每亩地1万元”的超低价,把这家企业截走了。
同样是万州,他们从重庆市主城区引来一家药业公司,地价是10万元一亩,但是垫江以4万元一亩的地价,把这家企业引走,一下就带走了4000万元投资。
为吸引市场性投资,一些地方更是新招迭出:竞相提高土地出让金本级财政留成部分的返还比例,其中返还比例最高达80%。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就有这样的规定,投资项目按“零地价”租用或征用,外来资本还能不办理审批手续直接进入市场,以及高达50%—75%的税收返还。有的地方允许土地出让金分期支付,并延长缴纳年限。如此一来,一些给大企业的土地就不是零地价了,而是负地价。有的甚至连土地整治的成本都无法收回,穷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烽烟四起理应思量
尽管如此,地方政府也难免遭受无奈和尴尬之虞。开县是三峡移民重点县区之一。该县招商局副局长刘良平说,2003年,江苏国通管道公司准备投资几千万元,在开县搞一个PVC管生产线。但这家企业提出的投资要求是:开县在移民新城的政府工程建设中,全部要用这家企业生产的PVC管,而不是通过招投标确定。该县政府觉得这不符合市场规律,且违反国家政策。考虑再三后只承诺:在价格、质量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使用。如此优惠,这家企业还是把资金改投向了外县。开县为促成这个项目,前期做了大量投入,仅接待费就花了近两万元。
开县灵活地坚持了原则,却没有引来“金凤凰”。总体说来,他们为吸引外资,还是舍得拿出些银两来的。诸如万州,如果说勒紧裤腰带还能够拿出这部分钱来,那么,一些根本无力出钱、连政府运转都困难的西部地方政府该怎么办?还要不要吸引市场性投资?还能不能吸引市场性投资?
万州区委书记马正其善于反思,他认为,在招商引资中,经济效益账也是要算的。倘若不顾当地经济发展实力,生硬上马招商引资项目,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政府这部分资金将出自哪里?向银行贷款,容易形成呆账;让施工企业垫付,必然会带来拖欠。拖欠了企业,就又容易产生拖欠工人工资的现象,这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
《市场报》 (2005年07月27日 第十三版)
作者:本报记者 刘南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