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关注R&D效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6日 09:03 解放日报

  无论是提高研究与发展(R&D)的投入还是产出效率,上海均任重道远。

  上海R&D投入占GDP比重,已经超过英国、意大利,赶上法国。去年,上海R&D投入达170.56亿元,占GDP比重2.29%。

  国际上通常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发展水平达到临界
点、进入突变期的标准。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研究与开发活动对经济效率增长的推动程度,不仅取决于R&D投入量,还取决于R&D效率。

  从R&D占GDP比重看,上海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不断缩小;但在R&D的产出效率上,上海要追赶发达国家,路还很长。

  喜忧参半的效率

  上海R&D投入,每年递增量在30个百分点左右。2002年为102.36亿元,2003年为128亿元,2004年又跃至170亿元以上。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每增加1美元人均R&D投入,其对应的人均GDP增加约60美元。而在国内,往往用科技成果、论文、专利、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利税等,衡量R&D的放大效应。

  以此为镜,上海R&D效率喜忧参半。

  喜的是:上海R&D投入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企业投入已占全社会R&D投入的60%以上,显示R&D投入主角已成功地由政府转变为企业。2004年,上海共取得科技成果1629项,42项成果叩响国家最高科技奖励的大门。专利申请超过2万件,其中创新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申请跃至32.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687件,比2003年激增91.7%。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出口额,一年更比一年高。

  忧的是:企业投入的R&D,无论是能还是效,外资企业占据优势,身负技术创新主体重任的国有企业明显处于弱势。上海216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26%的外资企业R&D投入占57%;前10位R&D投入大户,全部是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R&D的产出效率也更胜一筹:每年研发的新产品平均超过5个以上;而本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平均1年只有1个新品。

  专利,向来是衡量R&D产出效率的一项硬指标。但本市90%以上的企业连1件专利都没有。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虽然已攀至30.5%,但美国在2001年已经达到75%,日本为83%,韩国为62%。

  无论是提高R&D的投入还是产出效率,上海均任重道远。

  产业机遇的把握

  R&D占GDP比重,日本坐世界头把交椅,达2.99%,美国为2.79%。但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却是美国。因为,美国准确把握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提高了R&D的效率。

  日本政府很早就提出从“技术立国”到“科技立国”。但日本在科研投入和产出方面,主攻基本金属、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其投入是美国的2倍-3倍。而在以

  IT产业、新材料、生化工程、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方面,日本的科技投入不到美国的一半。但美国在决定未来经济竞争力的主流高新技术如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及软件等方面,投入了巨额的R&D经费。

  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R&D产出效率。目前,在世界领先的50项高新技术中,美国占了40项,日本仅有1项。

  美日两国的R&D投入方向选择,对上海提高R&D效率颇有借鉴意义。首先,R&D经费投入应向决定未来经济竞争力的主流高新技术领域倾斜。当前,上海2160多家高新企业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企业941家,占44%,产值1527.85亿元,占高新企业总产值49%;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企业378家,新材料及应用技术企业258家,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领域企业196家。可见,上海在先进制造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方面的产业优势尚不十分突出。

  据估计,信息经济的“寿命”约为75年至80年,届时,生物经济将取而代之。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已闻风而动,竞相把发展生物经济确立为国家战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全国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年销售总额还不及辉瑞、礼来等世界30家最大制药企业中的任何一家。我国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人员只有2万余名,仅相当于美国的1/9。

  其次是重点产业的R&D投入应“强播种”。1995年-1998年,美国R&D经费37%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由此缩短了该产业从孕育到喷薄的过程。在这方面,上海也有成功经验。正是政府和企业合力在短短3年内,使40亿元的R&D经费向集成电路设计汇聚,上海集成电路设计才从落后一举跃至全国前列。

  厚积薄发的期待

  美日两国的R&D效率差异,还缘于各自的R&D投入模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院长梭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组织16位研究人员对美国和日本产业发展机制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表明,美国企业将2/3的R&D经费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试验上,而将1/3的经费用于生产过程的改善;但日本恰好相反,2/3的R&D经费用于改善产品生产工艺,1/3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结果证明,美国R&D惠泽产业的进程更长。

  R&D按研究类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上海科学学研究所有关专家的调研显示:本市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项间的比例为0:1:40;大型企业产品创新比例较大,而中小型企业工艺创新比例较大。同时,在高新技术小企业中,普遍存在重引进轻消化倾向,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为1:0.072,而日本、韩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则保持在1:3水平。

  基础研究空白,应用研究薄弱,R&D经费集中于开发最下游,其结果使R&D效率持续性较差。据调研,R&D投入对我国大中型企业产出发挥增长作用,只有短短3年,且波动很大,这使得企业创新后劲不足,反过来又影响R&D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效率。

  有关专家认为,上海企业创新意识正不断加强,一些民营高新企业R&D的投入,已占销售收入10%左右。如何在R&D投入不断增长的同时,追求R&D效率最优化?必须合理分配R&D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间的比重,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比重。当前,上海R&D在三者间的比重分别为6.67%、29.17%和64.16%。比较合理的比重是:基础研究占10%-20%,应用研究占30%-40%,开发研究占50%左右。因此,政府R&D投入应改变目前上中下游面面俱到的模式,通过税收等杠杆,与企业建立R&D合作机制,政府资金更侧重上中游,引导企业资金投入中下游,尤其是投入自主创新、二次创新的研发。同时,通过吸引风险创业资本、产权交易、知识产权抵押等,扩大企业R&D经费的筹措途径。

  本报记者 汪敏华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