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杨时旸
财经时报:是什么契机让你决定在北京做哈雷俱乐部,刚创业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具体的困难?
秦焕: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出于兴趣,没考虑盈利什么的。但是我知道,有些东西
只要你爱他,你就会投入全部的精力去做,目的当然是要做好。
创业时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最早的时候是用自己的积蓄,但是后来要维持运营,那点钱肯定是不够用,我就开始游说很多人,让他们可以理解我做的事情。那时候很苦,大约三,四年之后才有好转,但是我真的很怀念那时的生活。有时帮朋友们从国外带回来零件什么的,大家一起分享、聊天,有时相拥而泣,这在我的生命中留下很美好的记忆。
财经时报:哈雷的价格非常昂贵,所以一般能接触到的大多是一些高端人士?这和国外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
秦焕: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在国外哈雷也算奢侈品。照样是年薪六万以上,平均年龄42岁左右的中产阶层才能消费得起。当然在中国的要求或许就更高了,并不是说在国外谁都能拥有哈雷。
财经时报:那么,你在推广哈雷机车文化的时候是倾向于把它定位在某一个阶层还是想让更多的人能有机会接触到哈雷?
秦焕:我从没想过要把它定位在某个固定的阶层上。哈雷的精神是自由的。谁爱它,它就属于谁。确实价格在那摆着,会把一部分人挡在门外。但这并不能阻挡他们对于哈雷的热爱和对其精神的理解。当然也并不排除那些能够买得起哈雷的人中有一些是附庸风雅的。
财经时报:如果有人对你说,他想买一辆哈雷,但完全不懂哈雷精神,你会卖给他吗?
秦焕:应该会的。也许有人很偏执,说就是不卖。但是我觉得既然哈雷身上有这种自由的精神,那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他想花钱只是享受一辆有着历史底蕴的高级摩托也没有什么不对。
财经时报:你们俱乐部现在有多少会员?俱乐部在国内影响力有多大?
秦焕: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显示,全中国有大约2000多辆哈雷,我们有600多会员,这是保守的数字。实话实说,我们的影响力确实很大。美国哈雷总部来人在中国办活动,他们很难触及到中国目前现有的哈雷群体。中国的车手都知道我们,但不认识他们。我们在努力维护真正的哈雷精神。而哈雷执行者们现在的做法却有些与之背道而驰,我们的声音似乎总能让人们看到真相。但是他们对于我个人只能是敬佩的,面临巨大的阻力能在中国传播这种文化而一路前行本身是一件伟大的壮举,恰恰这种巨大的原始动力又与商业无关。
财经时报: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怎样,是否体现了哈雷精神实质?
秦焕:极端自由。我现在既能为公司盈利,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年自己会有不菲的收入。这很不错。也许有人说,你完全可以有更多的收入,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为了钱去牺牲自由,我是不会接受的,我只想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