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语境差异太大,李东生和韦尔奇对话有点难
编者按:
国际化有多诱惑,并购就有多危险。
2004年,无数人亲眼目睹李东生打开了一只“潘多拉魔瓶”,除了希望还在瓶底,所有他想到的没有想到的困难都在接下来的12个月中出现了。但如果今天你问李东生他是否后悔?他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摆在李东生面前的的正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若成功他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人物。反之呢?李东生曾表示“如果24个月之后还是亏损,整合就不成功,就要找原因怎么解决。如果原因在我,我就辞职以谢天下”
当明基收购德国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消息汹涌到来时,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则不得不在深圳召开小型媒体沟通会,为T&A公司牗TCL收购法国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牘再一次重组,进行恳切的沟通。
挫折与胜利
之前5月份的这一次重组,已经被媒体视为TCL国际化的一次重大挫折。据说,双方为此重开的谈判曾经以“退出”相“威胁”。这不免让以前听惯双方大讲“协同效应”的媒体和企业界,直觉地感到娓娓动听的“国际化蜜月”已经终结,迫切的公司运营和获利问题不仅会将之前的海外并购的激情、民族主义的骄傲、战略愿景的宏阔迅速加以覆盖,而且还要将改变不力的局面带到它可能拉动的危机之中。
有一个两年前对应的细节,可以略微提及。在一年一度的中国企业家年会论坛上,当时以阿波罗计划和海外并购施耐德肇始TCL国际化变局的李东生,意气风发,登坛主讲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和思考。在场的中国企业家,实际上大半对此不能有什么切实的感受,要么,有人连珠炮猛攻海外并购的胜算几何;要么,随声附和其高瞻远瞩的深意。只有现场的明基董事长李锟耀,直言华人企业在国际化中的磨难,他一一将美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表现摊开来讲,提纲挈领,颇有企业心得,这已经远远超出当时国内只是围绕国际化深意而反复论述的层面。这种基于实战而产生的心得,背后是台湾IT大企业诸如宏基20年以来的国际化恶战使然,其在美国的失败、在欧洲的成功,都是华人大企业国际化的活教材。只是,囿于历史和现实的格局,大陆的传媒和企业界并不很了然其价值。
遭遇全面质疑
当TCL的海外并购还在谈判阶段时,媒体和企业界对此的争论已经足够汹涌。并且据此开始将中国大企业创建国际化品牌的道路,划分为“日韩派”和“欧美派”。前者以海尔张瑞敏在美国主流市场建厂推海尔品牌为标志,后者以TCL、联想分别大规模海外并购知名品牌旗下正在衰落的产业为标志。
对于前者,本世纪初海尔曾遭遇媒体和业界近乎全面的质疑。对于后者,张瑞敏倒是在私下场合“帮忙”做了一番算计,认为花的钱主要是买品牌的钱,但如果在国际上主打被收购的品牌,那么自己的品牌永远就没有机会,可是不去主打,钱就白花了。另外,汤姆逊等比较值钱的可能是它的研发体系,问题是收购过来之后,如果研发团队不想做了,这个体系就等于零……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话说到这个份上,只差结论没有点破。
执掌宏基28年的一代IT人物施振荣,在其荣退后专注写作的《宏基的世纪变革》中,对于TCL的两个海外并购,倒是开宗明义、简洁干脆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TCL目前在国际化运作方面的竞争力还不够,是否有能力管理两家合资公司也有疑问,“所以,这两项合资案到后来恐怕都会失败”。主要的依据是信息产业的变化速度太快,企业没有太多时间改善,或者说产业恶化的速度大过企业改善的速度。
面临左右夹击
无论人们怎么评价和观察,在现实中,TCL的确是已经陷入国际化的煎熬之中,有时甚至是在左右夹击之中。李东生基于强烈使命,同时迅猛推进与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进行的国际化整合,这种两线作战,的确迅速将整个TCL带入了国际化的空间,但也加剧了TCL国际化经验不足的事实,也加剧了国际化引发的TCL整个体系的人事震荡和价值冲突。
曾经在国内一度称雄的TCL手机业务,不仅要面对所谓国产手机竞争力已经退潮的事实,而且要面对T&A再次重组的事实,其背后是“打击诸侯文化”和一代手机领军人物万明坚离去后的震荡。这些之前根本难以预料的连续震荡,聚集了太多变量和化学式的连锁反应,已经让TCL被迫提前实施与阿尔卡特的股权置换计划,而没有时间等待合资企业出现良性的市场效应。对于已经大量裁减法国员工、阿尔卡特股权降低到5%等等的重组结果,这个曾经高调宣示的中法合资的价值还会有曾经期待和宣称的那种价值吗?在手机产业、技术过度激烈竞争的布局下,抓住阿尔卡特手机这个品牌到底意味着什么?
此时,在TTE那面也传来一些更本质的信息,汤姆逊北美市场以RCA为品牌的销售,存在一个品牌老化的事实,在当初支付品牌费之后,TCL是否还要继续花费,提升这个没落的品牌?李东生不得不陷入其同时迅猛推进的国际化的煎熬之中。
来源:《中国新时代》
《市场报》 (2005年07月22日 第十版)
作者:袁卫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