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如何解决医疗器械价格虚高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09:45 商务部网站

  “2001年以来(北京)10家医院收药品和医疗器械厂商等支付的各类折扣、回扣等约3亿元,最终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李金华审计长在2005年的审计报取告中这样描述。

  虚高的价格一部分是由病患者在支付的,而随着医保体制的完善,更大的虚高部分最终还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卫生事业总支出从1978年的28亿元上涨至1997年的774亿元,20年间翻了近28倍,远远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它早已引起我国政府、经
济界、医学界人士的关注,但至今医疗费用还在快速上涨。

  刘厚生,一名来自安徽的北京打工仔,他7月6日见到记者时依然是一脸憔悴:一个多星期前与他同来北京打工的哥哥不小心摔倒在地,当时就不省人事,送到医院诊断的结果是后颅骨损伤、需要做开颅手术,并要植入一块钛板。

  “一块进口钛板2万多元,国产的也得1万多元。我们没有上保险,又不是工伤,哪里出得起上万元医疗费?”刘厚生用粗糙的手揉了揉眼圈对记者说,老家贷款、变卖家具凑了不到1万元,再从在北京打工的老乡那里借了一部分,虽然凑足了1万元,但最后也只是使用了一块几千元的替代材料。

  “我听说这种替代材料很容易引起排异反应,而植入的这种材料也非常容易鼓包。如果鼓包,那么就要重新做手术、再植入。”这正是刘厚生及其家人的担忧之所在。

  “药价虚高是非常容易感受到的,而像“钛板”这种医疗器械的价格带给老百姓的压力一般人是无法了解到的。所以,虽然医疗器械的价格虚高一直存在,但能感受到的毕竟是一小部分群体。因此,对医疗器械虚高的关注远远不及社会对药价虚高的关注,它几乎被忽略掉了。”北京某医院的骨科主任告诉记者,医疗器械价格虚高对病患者个体的影响力事实上远远胜过了药价虚高本身。

  流通环节“加价”惊人

  正如上述不公开医院和个人身份的骨科主任指出的那样:做手术而且需要使用移植器械的病患者毕竟是极少数人。因此,对医疗器械价格虚高很多人都不可能有切身体会。

  那么,医疗器械的价格虚高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这位知名骨科教授看来,“医疗器械价格虚高如同药价虚高一样,同样在流通环节形成。”

  他给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线路图: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不能直接销售自己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必须要经过医疗器械公司。因此,医疗器械从厂家出来后首先要找自己产品的独家代理商,独家代理商再在不同区域寻找区域代理商,区域代理商再发货给省级经销商,省级经销商再在这个区域成立各级经销商,之后才会进入医院。

  “从独家代理到区域代理,再到省级代理,再经过各级经销商,最后进入医院,经过医院的流通最终到病患者手中。”该教授表示,“器械每经过一级代理或一个环节,价格必然要增加一个比例,层层流通的结果就是层层加价。”

  而最大的问题是,这个价格应如何控制?“国家现在没有可以依据的政策。这样的结果就是,医疗器械到病患者手中时价格和出厂价相差至少在10倍、20倍、30倍以上。与药价虚高相比,这个比例并不算高,但药的基础价只有几元到一二十元,即使涨30倍也不会高到哪里去;而医疗器械的基础价都在百元、千元,因此经过流通,几百元价格的东西可以卖到几万元,也就是说虚高了几万元。可以这么说,现在用在病人身上的医疗器械,出厂价格只有其1/10还不到,医疗器械的价格虚高问题确实需要治理了。”

  “这里要强调的是,医疗器械的虚高问题不在生产厂家,他们本身的利润并不高,虚高的部分都消耗在了流通上。因此,业界流行着一句话:拿刀(手术)的还不如倒药(卖药)的。”不愿公开姓名的这位专家坦然告诉记者,医疗器械虚高的部分,医院要拿30%到40%、经销商拿20%到30%,剩余的部分则分给了科室、医生等。

  304医院麻醉科主任张英民教授在分析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原因时认为,导致医疗器械价格虚高还有一个核心原因,那就是技术垄断,而这种技术垄断“仍受到政策的保护”。

  据张介绍,现在手术中使用的器械主要以进口为主,比如304医院基本上是清一色的进口器械。“技术垄断造成了市场垄断,而市场垄断的结果就是价格垄断。现在很多专家都感叹,同样厂家的同一型号进口产品,中国市场就是比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市价还要高,而且高出很多。”

  但是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并不愿意讨论价格虚高这个问题,在北京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比较集中的延庆,几家企业都婉言回绝了记者的公开采访。“我们出来指手画脚,很明显就是得罪买家、自毁财路。我们只要能够保证自己的利润,最后的价格如何定并不是我们企业所能够管得了的。”记者认识的一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在电话中这样表示。

  医疗器械虚高过亿

  “医药流通环节层层加价、牟取暴利,抽查6类、35种进口一次性医疗器械,最终卖给医院的价格平均为报关价的3.34倍。例如,用于心脏手术的某规格球囊报关价为每个496元,一级代理商批发给二级代理商时达到3600元,二级代理商再转手卖给医院时则骤升到了7000元,两次倒手加价13倍多。”在今年6月28日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首次在审计报告中指出药价虚高、医疗器械价格虚高对老百姓看病的影响:“2001年以来,(北京)10家医院收取药品和医疗器械厂商等支付的各类折扣、回扣等约3亿元,最终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事实上,李金华审计长在审计报告中对医疗问题“发难”早就出现了征兆。今年“五一”节刚过没几天,在北京市卫生局的年度工作会议上突然传出审计署对北京市10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令人咋舌:10家医院在2004年违规收费高达1100多万元!而李金华审计长的上述报告也正是基于此而做的。

  此次审计涉及的仅仅是北京市的10家医院,而照此推及全国,其结果不言而喻。据了解,在我国的医疗价格机制中,由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约占市场份额的60%,医疗器械的价格则更加混乱。国家发改委一位不具姓名的官员指出:“由于缺乏约束机制,受利益驱动,部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出现了提高自主定价药品价格的倾向,一些药品价格甚至在成倍上涨。而医疗器械购销中的高定价、大回扣以及购销中的不规范行为则更为严重。”

  “虚高的价格一部分是由病患者在支付,而随着医保体制的完善,更大的虚高部分最终还是在由国家财政负担。”中国人民解放军304医院麻醉科主任张英民教授如是说。

  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卫生事业总支出已从1978年的28亿元上涨至1997年的774亿元,20年间翻了近28倍,远远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它早已引起我国政府、经济界、医学界人士的关注,但至今医疗费用还在快速上涨。为什么?“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虚高。”

  正因为如此,医疗行业药价和器械定价虚高的问题也受到了审计署的“青睐”。

  纵深 治理虚高拷问国家政策

  药价虚高的结果是老百姓看不起病,而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结果,就是将有更多的安徽患者刘厚生式的故事发生——一项并不算大的移植手术,很可能就要齐家举债,甚至于倾家荡产。

  医疗器械的虚高产生于流通环节,但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一虚高呢?“没有政策,国家在医疗器械这一块放开得太过,这是国家医疗体制存在的一个问题。”前面提到的不愿公开姓名的教授分析说,国家在发展卫生事业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曾经享受国家补贴的三级甲等医院现在不仅取消补贴、自负盈亏,而且每年还要有上缴,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医院的运营困难。而医院毕竟要发展、要生存,因此就形成了一个畸形的‘自我补偿模式’——医院不是以给人治病为己任,而是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获得利润为动力,因为要创收才能够生存。

  “所以医院对价格并不敏感,反而是越高越好。”

  如果说现行医疗体制造就了医疗器械虚高的环境,那么对医疗器械“不干涉”的政策则是形成器械价格虚高的直接原因。“一个出厂价只有700多元的心脏支架可以卖到7000多元,加上医院的加价,卖到病患者手中都在万元以上。”上述专家表示,国家没有对医疗器械的价格进行控制,定价权完全掌握在中间商手中,价格完全由他们说了算,上游厂家或下游医院都没有话语权。“即使你这家医院不用这种器械,只要有丰厚的利益自然会有医院使用,而病患者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把你推到手术台上,而且告诉你只有这种器械,还有选择的自由吗?同时,医院根本就不怕‘滚价’,因为是病患者在消费器械,而且价格越高对医院越有好处。”

  解放军304医院张英民教授也有同样的观点:“我们医院使用的进口器械居多,价格自然不菲,但报关价往往却只有几百元、上千元,然而市价却是几万元,价格为什么高得离谱?国家的价格控制部门为什么没有反应?”

  在张英民看来,医疗器械价格虚高,国家价格制定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药价可以控制,医疗器械的价格同样可以控制。而对于价格而言,国家有关部门本来是完全可以掌握的,发改委对药价的几次强制性降价就充分显示了政府对行业的掌控能力。”

  事实上,解决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问题实际上是国家政策面临的一次考验。“一方面,国家可以制定一个价格控制政策。医疗器械出厂后,流通渠道加价多大比例,在严格控制这个比例的基础上,不管中间流通多少环节,都只有那么一个比例。另外,只要注意严格控制出厂价,器械的虚高必然会得到最终控制。另一方面,国家必须出台配套政策扶持医院的发展,因为医院已自负盈亏,因此一旦断奶就必须要有配套政策。不论药价虚高还是医疗器械价格虚高,都是体制不规范和配套政策不完善所致。”张英民同时建议说。医疗器械的中间流通环节只要一两个就足够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中间商的利益,同时也便于政府部门的监控。

  (信息来源:医药保健频道子站)

  文章类型: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