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海尔竞购,退亦何伤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05:44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海尔最终还是退出了美泰的并购大战。直到昨天记者尝试与海尔沟通此事,海尔方面还是委婉地拒绝发表任何评论。这种从一开始就刻意保持的低调,让人觉得海尔此番竞购本来就只是一种没有多大把握的尝试。结果是意料之中的,然而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效应,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海尔来说却是得大于失。

  意料之中

  海尔竞购美泰虽然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是实际上业内人士并不是十分看好。

  这次收购美泰不管是从交易对象的选择还是从交易方式上来看成本都非常高,已经很不划算了。东方高圣并购专家冀书鹏认为,首先,与联想收购IBMPC的战略互补型收购不同,海尔这次选择的目标对象是战略替代型的,这就决定了拿下美泰之后,先要做的就是解散它的产能,因为这个产能在北美成本太高,必然要将其转移到中国内地或者其它的一些低成本制造区去,所以整合的成本会相当的高。

  另外从交易方式来看,一方面海尔这次采取的是对美泰整体的全面要约收购,而不像联想那样只是对IBM一个部门的收购,这样花费的代价比其它方式就要高得多;另一方面竞购的方式也使得收购代价高昂,冀书鹏说。

  事实上,导致海尔此次退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惠而浦的半路杀出。美国家电巨头惠而浦公司本月提出愿以13.5亿美元或每股17美元的价格并购美泰,这一报价要高出海尔此前提出的12.8亿美元或每股16美元的初步并购申请。这使得海尔在成本和收益之间权衡抉择的难度加大。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经济体的抉择,无论是进是退,都应该是基于理性的行为,海尔的退出并购不见得是坏事,像这种大手笔的案子,对企业的未来影响深远,采取谨慎理性的态度,是成熟的一种表现,熟悉海外并购业务的易凯资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评价说。

  得大于失

  相对于运作收购事宜花费的成本来讲,海尔此次全身而退显然是得大于失。

  此前就有分析人士指出,海尔收购美泰虽然收购计划声势浩大,但其实炒作和做秀的成分居大。而从实际的结果来看,尽管海尔从头到尾缄口不言,但是在海内外媒体的热炒当中,宣传的效果显然是达到了,而且比预期的要好。相当于在北美地区做了一次大型广告,而且广告的力度相当大,冀书鹏说。

  除此之外海尔这次并购也可以看作是对其未来收购的一个全面的演练,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为别的企业实施海外并购趟了路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其借力海外银团来收购的方式本身就是对联想收购模式的借鉴。海尔这次暴露的准备不足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从前期的酝酿阶段来看,海尔就是非常不成熟的。收购准备时间非常仓促,着手对美泰产能、品牌、渠道做调查分析的时间很短,而这些工作本来应该是在一年之前就完成的。海尔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美泰的评估,况且又是大规模涉足相对陌生的产业领域,对海尔来说评估风险的难度太大,不具备可操作性,一位研究人士指出。

  尽管在金钱方面的花费不大,可代价和成本也不是没有的,代价在于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意图全面暴露了。这势必引起通用电器、伊莱克斯、惠而浦等海外家电巨头的警觉,本来不太在意的现在都开始算计着了,这显然对海尔未来的国际化战略是不利的。

  国际化势在必行,海尔CEO张瑞敏曾坦言:海尔的国际化到了一个关口,正遭受国外竞争对手的阻击,过去了就是成功人士,过不去就将成为烈士。隐含在这句话的背后,其实就是中国家电行业用世界级的产能玩区域性的市场的现实。

  只能是走出去,获得全球性的采购、分配、制造的成本优势和研发资源,以达到和国际厂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目的。走出去当然会遇到一些阻碍,这次惠而浦的举动就明显有针对海尔的意思,因为惠而浦的品牌比美泰要硬得多,而且它也不缺制造能力,参与进来的目的显然是要通过给海尔制造一些障碍来延缓海尔进入北美家电中高端市场的速度,冀书鹏说。

  作者:记者 周韬

  (来源:上海证券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