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已经厌倦了在办公室的鱼缸旁观热带鱼的悠然自得,希望自己也能够变成一条摇头摆尾的鱼儿在水中暂时忘却尘世的一切烦恼时,你是否发现潜水运动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仅在海南三亚去年参加潜水的人次就达到了120万。中国的潜水市场犹如含苞待放的蓓蕾,有谁能捷足先登采撷到即将绽放的鲜花呢?也许在今年9月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潜水展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潜水“潜入”普通人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运动休闲方式慢慢渗透到普通人的日程中,如果说室内攀岩、室内滑雪已经让上海人习以为常,那么潜水运动也许会让那些喜爱新鲜刺激并且亲近大自然的人尝试耳目一新的感受。
为此今年9月23日到25日,亚洲最大的专业潜水展———2005中国国际潜水展将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国内外的相关厂商、组织也会藉此机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潜水经济呼之欲出。
据了解,在美国每年有4000万人到世界各地潜水,许多大学把潜水当成一门课程,修完可以拿到学分:只有4000万人口的法国,则拥有2000个潜水俱乐部。而在中国,一年只有5000人取得潜水培训证,总人数不超过3万人。
虽然从绝对人数来看,中国的潜水市场还远远不及那些欧美潜水大国,但是中国的潜水经济发展速度也并不逊色于被世人称道的GDP增长。
根据海南三亚旅游局的有关统计,海南是全世界消费潜水器材最多的地方,三亚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接待潜水旅客最多的城市之一。去年,该市共接待了中外旅客240.29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4.52亿元。目前三亚的潜水公司有近10家,年接待旅客近200万人次,产值超过1亿元,拉动相关项目收益在2亿元以上。不过与国外已有几十年历史的成熟潜水产业相比,三亚的潜水产业仍处在初级水平,大部分以低端的体验式潜水为主导。
在三亚出席第26届世界潜联代表大会的世界潜联主席阿吉列·费莱罗表示,虽然中国的潜水运动发展势头良好,但中国需要加强规范这项运动的操作,防止“野蛮潜水”在中国的蔓延。他十分欣喜地看到中国的潜水运动发展得如此迅猛,尤其是在休闲潜水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在1995年才开始成立潜水俱乐部开展群众潜水运动,但到2003年,中国每年接待的潜水者已经达到了200万人次。
国际“四大”来沪开讲“潜水第一课”
随着近几年来投身于潜水和喜欢潜水运动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潜水组织应运而生。目前世界上的潜水组织有好几百个,而今年8月全球四大潜水俱乐部的潜水教练们就要随同“亚洲巡回潜水体验”(AsiaScubaTour,简称AST)来到上海,现场指导市民开出“潜水第一课”。
据主办方2005中国国际潜水展组委会透露,AST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连续举办了6年,今年首次来到中国,计划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上海至少举办6场市民可边学习、边体验的潜水课程。“潜水入门并不难,一次简短的培训,就能使你对潜水技能有了基本的掌握。跳入水中,体验失重与水下呼吸的感觉,就会产生充满乐趣的第一印象;睁开眼睛,自由潜行,变成一条鱼来体会世界,多年梦想在那一刻实现了……”刚刚4月在泰国曼谷参加过AST的贾小姐如是说。
据了解,本次来沪的世界上最大的四家潜水俱乐部分别是国际潜水教练协会(NAUI)、专业潜水教练协会(PADI)、国际潜水学校(SSI)、英国潜水协会(BASC),他们一直是AST的忠诚支持者,致力于向普通市民面对面地传授潜水技巧。
目前,有关组织已委托本地一家龙舟生产商特别制作一个特大型号的玻璃纤维材质的水池,作为上海市民潜水第一课的特殊“教室”。“虽名为水池,但和家里的鱼缸或者浴缸可不是一回事,有小房子那么大;俱乐部教练们将亲自坐镇,鼓励和指导毫无潜水经验的参加者,送他们一个充满惊奇的潜水初体验。”负责该项业务的朱小姐透露说,AST的具体举办时间和地点,主办方还在选择之中,但基本锁定在高档商业街区、公园和高校校园。
潜水经济浮出水面
“ADEX已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成功举办了11届,展商来自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潜水产业相关商家寻求合作、拓展业务商业平台,潜水爱好者全面了解年度潜水流行趋势的交流学习渠道。”主办该次展会的东与西会展(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邱鹏介绍说。
正在筹备参加9月份的亚洲潜水展的上海海上星潜水俱乐部总经理吴华对记者表示,现在上海每年有30万人去海南尝试潜水,因此潜水在上海的市场前景是十分诱人的。而根据中国潜水运动协会的统计显示,国内潜水俱乐部的会员年增长速度达到了50%。“许多人以为潜水就一定要去大海,或者把它看作是一种冒险活动,其实潜水是很休闲的运动。”吴华认为,虽然潜水与其他运动相比更费时间,费用也更高,但是一旦成为俱乐部的会员,参加活动的频率还是很高的。像六七月上海的天气,几乎每周都可以去参加潜水活动,只是很多上海人并不知道在自己身边其实已经有了包括海上星、新蛙人、海神数家潜水俱乐部。
据了解,目前因为潜水器材都主要依靠国外品牌产品,所以费用较高,一般人承受不了。虽然基础培训费只有2000元左右,但相继而来的配置器材与旅费却不是人人都能消化的。一套好的装备,普通的两三万,高级的十几万。
不过器材的昂贵并非是潜水经济在国内发展的主要障碍,因为有不少国内的设备制造厂商也正在代工中成长。而另一个令人关注的则是潜水保险机制的完善。
“现在国内还没有针对潜水运动的保险险种。”吴华表示,国外的潜水机构都有相对健全的保险机制,现在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相关部门也在筹划对国内潜水运动提供保险机制。“这对所有国内的潜水爱好者来说都是福音。”
作者:早报记者 顾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