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透视贷款增速的微妙变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09:04 解放日报

  贷款增幅出现的微妙变化折射出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些新课题:在经济增速稳步下行的环境中,贷款增速回升是合理回暖,还是一种反弹?这个判断直接关系到,现在是继续巩固紧缩政策,还是适当放松银根。另一方面,企业热、居民冷———贷款出现的新趋势,是源于银行的操作因素,还是隐含着出现新一轮供需矛盾的风险?

  为期两天的人民银行分支行长座谈会昨天结束。在此次会议上,央行就当前经济金融
形势发表看法: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货币信贷保持稳定增长,信贷结构有所改善。

  然而,根据央行日前公布的上半年贷款数据分析,有两个明显趋势引起关注。其一,贷款增速出现明显回升。截至6月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增幅比去年同期低3.1个百分点,比去年末低1.3个百分点,却比上月末高0.9个百分点。其二,居民户各类贷款的增加额同比下降,而同期企业贷款的增加额却同比明显上升。

  企业热、居民冷———贷款出现的新趋势,值得研究。

  折射现实需求

  在“银根紧缩”一年之后,贷款增速明显回升,有其合理性。

  从贷款的供给方看,出于不断增大的利润压力,商业银行坚持“惜贷”的成本越来越高。毕竟,直到目前,存贷利差依然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上海银监局统计显示,今年1-6月份,申城各商业银行利润同比增长19.0%,主要依靠期限长、利率较高的中长期贷款利息净收入的拉动。如果为了降低风险,收缩贷款业务,银行就必须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由于股市低迷,房市徘徊,上半年涌入银行的储蓄资金又加速增长,增加了银行资金寻求投资渠道的压力。

  事实上,从收益率来说,似乎没有一个渠道可以与贷款媲美。在银行资金大量涌入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出现下滑。尽管在短期内,大量存量贷款的存在,使银行利润不至于受到明显影响,但长期来看,其他资金运用渠道的缺乏使银行不可能长期冷落“高利润”的贷款业务。上半年贷款数据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银行态度的变化。

  从需求方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一个很明显的拐点在于,企业利润出现明显下滑,这虽然进一步抑制了企业的投资冲动,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的紧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贷款增速回升中,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增长占据了主要的份额。应该说,这有助于改善国内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中长期为主的贷款结构。而在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背景下,银行贷款增幅的回升,对于资金饥渴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福音。

  值得警惕的信号

  然而,有一个信号却值得引起警惕。在这轮贷款增幅回升同时,居民户贷款的增幅却进入了一个下降通道。央行数据显示,无论是经营性贷款,还是消费性贷款,居民户贷款的增加幅度都比去年同期明显减少,特别是个人中短期消费性贷款,规模甚至比年初缩小了41亿元。

  个人贷款出现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原因很复杂。理论上说,从长远来看,零售银行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方向,没有一家银行会轻易冷落个人业务。由于种种原因,国内银行上半年在此类业务上出现明显的收缩倾向。房贷,一直是个人贷款的重中之重,今年1—2月,也曾一度高居申城新增贷款的榜首,但国家发出的明确政策导向,很快使银行房贷降温。车贷,在个贷中的比重仅次于房贷,但由于车市价格持续下滑,以及由此引发的不良贷款风险,使银行目前对这项业务普遍持谨慎态度。而其他的消费类贷款,一度被业界视为新兴增长点,但由于鲜有问津者,不少银行相继开始暂停这类贷款。银行业人士坦言,做一笔几万元的个人消费类贷款业务,和做几十万元、几百万元业务的成本差不多,这也是消费类贷款遭遇冷遇的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保障体系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在国内还是没能成为一个普遍的观点。

  对银行来说,个人贷款增速放缓显然不是福音。更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南辕北辙的发展态势,折射出经济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产品的供给方,而个人消费是需求方,银行贷款的变化,其实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流入了产品制造者,而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显然没有出现同样迅速的增长,至少在国内,用贷款支撑消费的理念并未普及。如果贷款这个先导性指标能真实反映经济的变化,那么由上半年贷款数据折射出的市场供需不平衡,值得引起关注。在昨天举行的会议上,央行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时,已明确表示将研究支持和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

  房地产贷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上海银监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个人房贷增幅明显下滑的同时,申城房地产开发贷款却出现了显著的上升。这是否隐含着新的楼市风险?至少一些银行业专家已经对商业银行提出了警告。

  紧缩还是放松?

  贷款增速的回升,特别是企业贷款增速的回升,很快引发了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令人鼓舞的信号。在经济实现“软着陆”后,中国经济2002年以来的发展势头已经出现拐点。本来就应该逐步放松银根,防止调整过度,使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从国际经验看,通缩将比通胀更难治理。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继续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防止投资增幅在短期内出现反弹。如果放松银根,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在放贷冲动下,又一次降低审贷门槛,特别是在个人贷款下滑的情况下,这种放贷冲动可能使大量资金又一次流入投资部门,这对中国金融和整个经济运行都是不利的。

  从近期央行的市场操作看,有不少专家认为货币政策已经出现松动迹象。在昨天的会议上,央行对于下半年的货币政策继续坚持“稳定”两字,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具体来说,要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助学等经济薄弱环节的贷款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会议公开披露的信息中,并未提及以往类似会议中常见的“遏制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势头”的说法。

  在宏观调控实施一年多后,这种争论其实折射出人们对于经济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从目前看,通货膨胀的危险似乎已经得到遏止,物价指数开始下降就是明证。但这同时也是一个拐点。支撑上一轮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油价格、粮食价格、钢铁建材等。目前,去年的农业丰收使粮食价格开始下调,但原油价格走势却扑朔迷离;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钢铁建材价格走势也可能出现新的反弹。上半年贷款走势的微妙变化表明,中国经济既有重新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也存在刚结束通胀就面临通缩的风险,而这恰恰是更需要重视的。

  本报记者 陈春艳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