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上大学为什么越来越不划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15:45 商务部网站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后,毕业生起薪也随之连年下降。学费越来越高,但毕业后收入却越来越低,长此以往,上大学会变成一项越来越“不划算”的事情。

  将时光上溯到几十年前,我们蓦然发现有一段时期,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曾经有过一段幸福时光:学费较低,一般城市家庭完全可以承受;教学严谨,学生可以学有所成;毕业出路有保证,起薪较高,上大学完全是一门非常划算的“生意”。

  “七七”事变以前的北京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可通融。”那时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的起薪按照当时民国政府规定月薪统一为80银元。“穷师大”所指的并非毕业生的起薪低,而是指师大的生源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乃至较为穷困的家庭。师大的费用低廉,有时甚至学费和宿费全免。而毕业生都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职业,起薪最低的也有60几银元。在中学干个几年成为骨干教师,薪水就可以涨到一百几十银元。如果是主要科目的教师,安排的课时又较多的话,薪水拿到200元以上的也不在少数。在当时,毕业生到政府机关上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一等科员的月薪也有100银元。

  那时一银元如果要折合铜元的话,每元相当于230大枚铜元。以当时的物价,在老北京30大枚左右的铜元可以买一斤好猪肉,那么每个银元就可以买8斤好猪肉了。如此看来民国时毕业生就算拿比较低的50银元的薪水,也相当于现在的3000多块人民币了。可以说学生一毕业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的话,立时就可以步入那个时代标准下的“中产”阶层。

  另据历史学者陈明远先生的考证,30年代初,一个典型的工人四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银元。而30年代国立大学每年学费平均只有约22银元。毋庸置疑,那时候城市里的普通家庭供养孩子上国立大学还是不太吃力的。

  以当时而言,政府虽然很穷,但对教育的投入很大,大学的经费也比较充裕。学校不愁经费,也就有财力延聘好的教授,教授的生活也令人羡慕。那时清华、北大等国立大学的“部聘教授”(由教育部下聘书),高的月薪500元,一般都在400来元。按照我们上文的算法来计,400银元的工资相当于现在的2.5万元人民币了。

  在政局动荡、经济孱弱、财政捉襟见肘的旧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相当的不易。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这是一个不容抹杀的成就。然而如今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过少也是事实。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的教育财政投入仅占GDP的3.32%,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6%,甚至比非洲赤贫国家乌干达尚有所不如!教育收费对老百姓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就业起来又越来越困难、起薪也越来越低……我们是不是在透支我们民族的潜力?

  (信息来源:银川市地方商务之窗)

  (信息来源:宁夏地方商务之窗子站)

  文章类型: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