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四路推进“柳州再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09:06 中国经济时报

  “探访老工业基地柳州”系列报道之二本报记者 邹建锋 李银雁

  作为一个没有资源优势,没有区位优势,包袱十分沉重的老工业基地柳州,是如何推进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柳州的答卷是这样的。

  精神再造:

  解放思想培育新柳州人

  在改革开放之前,桂林、南宁、柳州的工业总产值分别是9亿、10亿、11亿,前后相差仅一两个亿。改革开放后,柳州成为全国最早进入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也是华南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工业城市。

  柳州当年奋勇争先的发展干劲被称为“柳州精神”。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柳州,工业基础在结构和内涵上都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国有企业机制落后,国有资产比重过大,投入小,发展后劲不足,导致产品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够强。

  据有关资料显示,1987年,柳州市被列为全国42个最有竞争力的城市,排在26位,2000年退到了68位,2003年更是退到了85位。从广西来看,柳州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及同区的南宁、桂林。

  与此同时,柳州人的心态也变得复杂而多样:夜郎自大者有之,妄自菲薄者有之,随波逐流者有之……

  对此,柳州市委市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再造一个工业柳州”首先应该是柳州精神的再造。

  从2003年开始,柳州在全市开展了以“面对新形势,柳州怎么办?自己怎么办?”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再讨论活动,在找问题、查原因、改不足上下功夫,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措施中。

  市委书记吴集成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是先从解放思想开始的。”

  一方面,柳州定期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到柳州讲课研讨,借助“外脑”为柳州人“换脑”;另一方面,柳州市委市政府每年还斥资300万元资助20名经选拔确定的人才前往国外进修。

  “解放思想再讨论,关键是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市长陈向群这样表示,“思想解放活动,把全市人民的注意力集中到‘再造一个工业柳州’上来了,多样化的思想得到了统一,步调开始整齐。”

  理念再造:

  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走越宽

  “再造一个工业柳州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另一种是外延和内涵相结合,即注重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提升,这是投资最省、见效最快的扩张办法。”吴集成对记者说。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工业城市,柳州的工业经济发展不能不考虑环境、资源、能源承载力的问题。也就是说,靠拼环境、拼资源来实现扩张的路子肯定是走不通的。”陈向群表示。

  陈向群强调,“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他说,作为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业基础深厚的柳州,一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紧密结合,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目前,来自欧美的多家著名跨国公司都以各种方式落户柳州。在西部诸多城市中,柳州在对跨国公司的吸引上无疑称得上一枝独秀。

  在跨国公司纷纷相中柳州的同时,不少国内大企业也对柳州情有独钟,一汽、二汽、上汽这国内汽车产业的“三巨头”都已将柳州作为各自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万向集团、上海复兴等知名的民营企业财团也将柳州作为进一步扩张的重要平台。

  从柳州工业经济的整体看,近年来技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柳州工业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越走越宽。

  陈向群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强防治工业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培育环保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体制再造:

  建立新型的经济体制

  “以前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的开放度也不够,没能使工业企业获得应有的活力。”回顾“九五”期间柳州的“低迷”,市委书记吴集成这样总结。

  市长陈向群表示,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必须推进体制创新,增强经济活力。

  据柳州市国资委介绍,自2002年柳州市出台“1+4”国企改革文件以来,截至2005年3月底,在计划改制的177家国有企业中,有153家申报了改制立项,其中133家的改制实施方案已获产权持有机构或主管部门批复实施。

  柳州市国资委调查发现,多数改制后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改制前明显好转。柳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旷青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十五”柳州工业经济最大的亮点是通过体制转换,盘活了存量。

  柳州市经委经济运行室主任牛继昌则将这种体制再造的实践称为“体制带动型”发展模式。

  环境再造: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

  “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一方面要解决柳州历史上的‘环保欠债’并且杜绝新的污染发生,这对于‘再造一个工业柳州’而言,的确是个难题。”柳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旷青春对记者说,“但是,柳州必须做好这道题。”

  和一些传统的工业城市一样,柳州也走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一度比较严重,曾经被列为全国四大酸雨区之一。

  进入21世纪之后,柳州市委市政府花大力气进行了环境保护工作,终于摘掉了“酸雨区”这顶令人尴尬而沉重的“帽子”。

  2005年以来,柳州市进一步提出实施“碧水蓝天”工程。

  “在‘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市委书记吴集成这样表示。

  在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环保问题的同时,柳州市对新项目的审批严格按照“增产不增污”的原则,对污染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说“不”。

  根据柳州市环保局检测,截至5月底,柳州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继续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好转,酸雨频率比去年同期下降8.2%。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