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资金供给闸门大开堪比牛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05:47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最近一段时间,管理层不断出台一些利好政策,呵护证券市场的愿望是非常清晰的。我们也注意到,管理层在加强市场制度建设的同时,也开始拓宽资金入市渠道,毕竟沪深股市还是资金拉动型的市场,实实在在的资金入市才是化解市场危机的根本性措施之一,也是最有效,且见效时间最快的。

  一、银行资金可以间接入市

  近期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央行对券商再贷款以进行财务重组、改善券商的治理结构,壮大券商的市场力量,只有健康的券商队伍才能为股票市场的繁荣发挥积极作用;2、管理层允许有条件的券商发行融资债权,对创新试点证券公司和股权分置改革的保荐机构提供流通性支持;3、银行号基金公司开始面世,将成为基金市场的一个重要力量。4、允许基金管理公司用股票质押贷款,相应也增加了基金公司的可运作资金规模。5、取消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股市的限制性规定,加大社保基金和国有保险公司的入市力度,再增加60亿美元的QFII额度等,这些措施都将有效拓宽资金的入市渠道。而如果再仔细分析,上述这些资金或直接或间接地都与银行有关,从而给低迷的证券市场带来一定的想像空间。

  事实上,不管是1996年开始的牛市行情还是1999年至2001年的大牛市,都是在庞大的增量资金支持下展开的,这其中又与银行资金的放闸戚戚相关。如今增量资金的入市渠道进一步拓宽,尤其是银行资金可以直接或间接入市,资金供给似乎又回复牛市状态,是否意味着行情也将出现一定的转机呢?现在货币市场的资金相对宽裕,一旦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金渠道得以打通,那么货币市场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将增加,市场供求关系也将得以改善,因此新政策让我们看到了银行系统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希望,其意义将是积极和深远的。

  二、资金性质决定行情活跃度

  在此前几年的市场中,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行情发展的主导力量。由于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于广大投资者,也就是市场存量资金,其运作将更加侧重于中长线,寻求中期相对安全的稳定回报,因此基金持股可以持有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从而也就造就了价值投资理念的盛行。从这个角度讲,在前几年行情中蓝筹股大行其道是个必然。如今新政策打通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渠道,银行系统资金可以直接或间接进入证券市场,当然会给证券市场的运行带来一些微妙变化。我们可以简单分析,银行资金如果直接入市,安全性也必将是其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这些资金在运作时不一定会追求短线利润的高低,而寻求中长期回报。然而由于银行资金更多的将是以间接方式进入证券市场,虽然这些资金总体上也会以安全操作为主要原则,但这些资金是有一定资金成本及时间期限的,因此其运作过程中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投机性及功利性,其持有时间就相对短一些,一般不会超过一年。当市场有短线机会时,如出现概念或题材炒作,这些资金的操作会相对激进一些,以追逐短线利润;当资金即将到期时,这些资金又会寻求提前兑现操作,相应增加其重仓品种的波动性等。因此银行资金的间接入市,其操作策略将是短期与中期相结合。反映在盘面上,市场会更热衷于概念和题材炒作,行情会更趋活跃。

  三、未来行情不排除投机性

  总体而言,在银行资金可以直接或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之后,虽然其运作仍将以价值投资理念为基础的理性运作,但是我们并不排除未来会出现一定的投机性炒作。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在银行资金间接入市后,由于融资成本的存在,其运作将是短期与中期结合的过程。短线如果有概念或题材出现,其必然会加以发挥,就如5·19行情时,各方资金对网络科技题材进行概念性疯狂炒作一样。事实上,对未来行情而言,价值投资是行情发展的主轴,将推动大盘的平稳发展,但如果仅仅是价值投资理念,则市场将会缺乏生气,因此行情的发展也离不开投机思维,投机性炒作可以使市场更活跃。目前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此预期下,市场将关注上市公司的重估价值及并购价值,从而刺激市场对一些重估品种进行一定的投机性炒作。我们在7月11日新华社播发的一则消息里也看到,证监会正会同有关部门拟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实施绩差公司优化重组。从这个意义而言,各路资金对资产重估品种的深入挖掘必将成为推动后市行情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作者:北京首证

  (来源:上海证券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