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5宏观经济年中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系列报告之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05:47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外贸发展战略应向“效益导向型”转变总体策划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程培松上海证券报总编助理课题负责人张学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阎娟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杨宇东上海证券报新闻中心总监课题组成员邹民生 祝宝良 王远鸿 胡少维张永军 伞锋 王硕 朱敏 李若愚 范敏 徐平生本文执笔张峰

  今年以来,外贸出口高位运行,进口增幅明显回落,贸易顺差创出新高。在国家宏观
调控有效控制了投资需求过旺的情况下,外需拉动成为GDP增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国际市场价格、贸易摩擦及人民币汇率预期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国外贸的运行走势,外需波动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逐步加大。我国应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国,外需比重不宜过大,因此,调整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促进外贸出口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已势在必行。

  一、外需成为拉动经济高位运行的主要新增因素

  1-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5227.8亿美元,增长23.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体上延续了2004年快速增长的态势,1-5月出口2764亿美元,增长33.2%,增幅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进口下降态势明显,1-5月进口2463.8亿美元,增长13.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7.3个百分点。

  但从各月增长情况分析,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均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其中,出口1-2月增幅达到36.6%,比上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自3月份开始出口增长速度逐月回落,且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进口增幅自2004年下半年明显下滑以来,今年1-2月进一步回落到8.3%,3月份之后进口增速有所回升,3、4、5当月分别增长18.6%、16.2%、15%,回升态势逐步减弱(见图1)。

  当前,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因素是:2004年世界经济扩张达到顶峰后开始趋缓,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增长难以持续高位运行。而造成今年前2个月出口继续加快、后3个月下降并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暂时的和不正常的因素的存在,一是2004年下半年签订的订单和合同多数于今年出口,把上年的有利因素带到了今年年初;二是为避免人民币汇率升值和贸易摩擦的风险,外贸企业加快出口、提前出口现象突出,导致当前出口相对集中。影响我国外贸进口明显下降的因素主要是:国家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导致经济增长有所降温,投资放缓导致企业相关进口有所减少。同时,进口产品价格的变化也导致进口增速提高较慢。分析当前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可以更加充分反映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

  1、一般贸易进出口是带动出口总体高位运行与进口下降的主因

  今年前5个月,一般贸易出口1174.8亿美元,增长37.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9.4个百分点。国内产能扩张较快迫使企业扩大出口、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及入世效应的积极作用是推动一般贸易出口加快的主体因素。但同时可以看出,当前一般贸易出口加快主要是由于前2个月超常增长的带动,暂时性的因素影响较大,3月份之后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受出口环境影响趋于平缓,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

  1-5月,一般贸易进口1080亿美元,增长7%。政府宏观调控导致国内需求降温是影响一般贸易进口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2004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比上半年减少5.3个百分点,导致一般贸易进口增幅比上半年减少12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4%,比去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导致一般贸易进口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2.9个百分点,拉动总体进口水平明显回落。但同时,随着3月份以后投资增幅的回升,一般贸易进口增幅也有所反弹(见图2、3)。

  加工贸易进出口与国际经济联系密切。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减弱,今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1-5月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26.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9.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6.5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由于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最终将导致出口增长,因此,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的加工贸易进口增长速度的持续下滑是导致目前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见图4)。

  2、进口商品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进口价格影响进口增速提高

  在进口商品中,结构变化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随着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工业制成品进口特别是机电产品进口需求明显不足。前5个月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11.2%(上年同期为36.3%),其中,进口汽车4.8万辆,下降38.1%(上年同期为增长83.6%,);进口钢材1070万吨,下降31.5%(上年同期为增长60.3%)。此外,机电产品进口仅增长9.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2.2个百分点。而初级产品进口特别是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需求相对较高,占全部进口的比重有所增加。前5个月初级产品进口增长23.2%(上年同期为增长62%)。其中:铁矿砂进口1.1亿吨,增长34%(上年同期为增长44.7%);原油进口5230万吨,增长5.1%(上年同期为增长35.8%);煤炭进口974万吨,增长59.2%;大豆进口935万吨,增长25%(上年同期为增长1.7倍)。

  二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对部分产品的进口影响较大。统计显示,多数产品进口增幅的下滑是国内需求下降与进口成本抬升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内需强劲时,进口成本的因素往往表现得不突出,而在国内需求有所减弱以后,已经抬高起来的成本就会对进口增长起到明显的压抑作用。以原油为例,今年一季度由于原油进口价格上升了30.1%,影响原油进口数量减少1.7%,使得原油进口金额增幅下降13.3个百分点。

  三是近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反弹,主要产品进口数量也出现回升,煤炭、铁矿砂、大豆进口增长迅速,汽车、钢板进口跌幅持续收窄。前5个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11.2个百分点。其中:铁矿砂进口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10.3个百分点;原油进口增幅由前2个月下降12.7%转为1-5月增长5.1%;煤炭进口增幅比前3个月提高0.3个百分点;大豆进口增幅由前2个月下降12.2%转为1-5月增长25%。工业制成品进口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1.4个百分点;汽车进口下降幅度比前两个月减少21.1个百分点;钢材进口下降幅度比前两个月减少15.4个百分点。

  在出口商品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前5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3.5%,增幅同比回落10.7个百分点,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4.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3%,增幅同比回落26.9个百分点。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增长17.2%;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长22.8%,增幅均有所回落。

  3、外需成为拉动经济高位运行的主要新增因素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增幅达到9.4%,外贸出现顺差168.3亿美元,加上去年84.3亿美元的逆差,形成巨额的净出口增量。在经济增长率9.4%中,即使考虑价格因素,至少有3个百分点是外需拉动的。而内需在经过连续两年的高速扩张后,形成了基数较大,今年一季度在GDP增量中,内需所占份额比去年一季度明显下降,外需成为拉动经济高位运行的主要新增因素。今年前5个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00.1亿美元,而上年同期出现贸易逆差86.6亿美元,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见上图)。

  二、下半年对外贸易将实现平稳增长

  今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形势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利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不利因素有所增加

  200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IMF在4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春季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低于2004年的5.1%,仍属增长较快的年份。但影响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国际油价再度大涨(油价一度达到每桶60美元,全年油价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美元汇率波动等问题,将减弱国际社会的购买能力,对我出口商品的需求将会减弱。

  2、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推动外贸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给进出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同时,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新一轮投资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而随着经济结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

  3、利用外资出现下降,加工贸易减缓将影响外贸稳定发展

  今年1-5月份,全国合同外资金额649.71亿美元,同比增长14.8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223.66亿美元,同比下降了0.79%。随着4、5月份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两个月下降,外商作为投资设备的进口将有所减少。同时,由于加工贸易进口低位运行,必然导致今后几个月加工贸易出口增幅难以明显提高。

  4、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的居高不下,对我国进口将产生不利影响

  5月份,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现货价格水平的中价国际A指数和反映期货价格水平变化的中价国际B指数分别比上月下降5%和4.62%,但仍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13.85%和10.47%。国际原油、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居历史高位,将导致进口成本的增加,对进口将产生不利影响。

  5、人民币汇率预期成为进出口波动的重要原因

  今年4月以来,美元持续走强,带动人民币也相应走高,对我国出口的作用有所减弱。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将继续影响出口走势的平稳。如果人民币在年内升值,将对我出口产生重大的影响。

  此外,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贸易摩擦的急剧增多、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等问题都将对我国外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加之受外贸连续三年超常规高速增长的基数因素影响,外贸进出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将增长24%,进口将增长20%,全年实现顺差6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0亿美元左右,但与上半年相比,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家信息中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对策:对外贸易面临深度挑战

  当前,宏观调控在解决国内投资需求过旺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在投资增速仅为去年同期一半的情况下,一季度GDP增速依然偏快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外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所致。传统的“努力扩大出口”的外贸发展方式一方面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GDP增幅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国际贸易磨擦日益加剧。

  1、外贸将应对内外需结构调整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国民经济外向度越来越高,外需波动已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风险。我国应该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国,外需比重不宜过大,否则外需波动容易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因此,没有必要再一味扩大出口规模,调整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促进外贸出口由“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已势在必行。今后,在处理外需与内需的关系问题上,要采取更加均衡的战略,促进外需与内需协调发展,将“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转向加快启动国内需求,形成内外贸结合的发展态势。

  2、要重视解决产品成本低估问题

  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刚刚开始,欧美等国就相继启动了特保条款,给“低价竞销”的中国外贸发展模式又一次敲起了警钟。成本优势一直是我国外贸长期快速发展的根源所在。然而,随着外贸“大进大出”格局的形成,出口成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以避免造成资源和财富的对外流失。

  首先,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为基本指导原则,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然而,这些优惠措施已经变成部分行业进行低价竞争的资本,使国家和企业应得的利润白白流失国外。其次,在当前的国际分工当中,中国处在低端产品的生产位置上,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同时,消耗了大量实物资源。当前,我国煤电油运和公用事业等价格改革长期滞后,大量产品出口导致资源低价流出过多,加剧了国内资源紧张局面,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我国出口主体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然而不同性质的企业所承担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成本不同,如果部分企业利用不负担劳动者社会保障作为成本竞争手段的话,不仅会引起更多的贸易摩擦,还会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

  3、注重促进出口和资源利用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煤、电、油等能源产品供需形势更趋紧张,同时也导致能源、矿产、原材料等资源类产品的进口快速增长,进口依存度大幅攀升。然而,尽管国家取消电解铝、铁合金等17种商品(1月1日实行)和钢坯、长材等商品(4月1日实行)的出口退税,今年一季度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仍增长较快。一些商品的出口量由去年同期下降转为大幅增长,生铁、钢坯等9种高能耗初级产品出口达87亿美元,同比增长1.6倍,增加54亿美元,占出口总增量的13.4%。

  在国内需求仍保持较高水平的情况下,资源性和高耗能产品出口大幅增长,会产生负面效应,它既会影响国内市场供需平稳发展的格局,也会增加煤电油运的供应紧张程度。同时,目前的出口价格只反映供求关系,没有真正体现出资源、环境、安全等价值,出口获得的效益不能弥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所造成的损失。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高耗能产业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思路,不仅会使我国可能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中心,还会进一步加重我国能源紧张局面,使本已十分脆弱的资源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应逐步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和我国优势资源产品的出口,对于大量资源消耗型产品和能源消耗型产品,应该在产业政策上进行调整,减少这类商品的出口地位和比重,这有助于缓解我们在资源和能源方面的压力。(来源:上海证券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