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财经圆桌论坛) 让金融组织成为市场真正主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05:46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李扬:金融改革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金融结构调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觉到中国的直接融资比重太低

  吴晓求:我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形成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主持人:周翀 记者

  嘉宾: 李扬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

  吴晓求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如何改进政府在金融改革中的作用?这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前不久提出的一个课题。在改革年和金融改革背水一战的大背景下,这个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重要。本报邀请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金融改革关键是金融结构调整

  主持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中,目前,金融改革的进展如何,金融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李扬:我们常常听到金融改革滞后的说法,这值得商榷。改革20多年来,所有改革几乎都是齐头并进的,说绝对滞后恐怕不全面。比如市场改革我们一直认为做得不错,可是在这轮经济波动中能够看出市场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市场定价机制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功能。可以说,改革工作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很难做到某项改革能够单兵突进,一枝独秀。

  金融改革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金融结构调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觉到中国的直接融资比重太低。我们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前银行在融资领域基本是一统天下,上世纪90年代初到1998年,随着股票和债券交易的运行,直接融资比例一直保持上升局面。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后,国家紧急启动国债政策并带动银行贷款的扩张,这种状态导致直接融资比重下降,到2003年达到低点,直到去年新增融资中95%都由银行贷款构成。另外,结构的问题也和企业改革相关,上世纪90年代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与大规模的企业改制上市同时发生,到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企业改革做得好,资本市场就景气,如果企业改革不好,资本市场就疲软。当然,我们当前所进行的改革工作,包括股权分置改革在内,还是在理顺资本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进行到现在,已经进入综合改革的阶段,26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单兵突进是不现实的。

  吴晓求:我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形成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近中期看,我们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发展包括资本和货币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比重要逐步下降。为此,一方面要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改革,另一方面要调整资本市场的结构,改革债券发行机制,促进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协调发展。同时要完善货币市场,比如央行推出的短期融资券,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二是要推进金融机构市场化的改革,内容包括产品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和建立基于市场的风险管理制度。要强调的是,在所有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性特别突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改革能否成功。三是突破一些既有的障碍,包括文化障碍、法律障碍和社会心理习惯的障碍。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改革同样存在路径依赖,我们必须改革现存的很多并非合理有效的问题,但同时需要对现实的真切理解,不能走得太快。

  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主持人:调整融资比重一直是金融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造成了哪些具体问题?

  李扬: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导致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最近银监会的统计显示几个重要指标都在发生令人不快的变化:一是不良贷款率上升过快,经济上升期时,投资增长带动了贷款过度增长,经济进入下行期时必然导致不良资产上升。二是银行三角债在上升,这是实体经济库存上升导致的必然局面,企业支付也会因之遇到障碍,最后都集中体现于银行的不良资产。

  此外,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和居民的关系,居民储蓄多样化的需要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居民商业按揭和企业生产需求的资金也主要由银行来满足,哪一方资金供应不平衡都会导致供需过程中产生矛盾。

  具体说来,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会有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期限错配。存款期限越来越短而贷款期限越来越长,形成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根据统计,近10年来,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重上升了15%,而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上升了20%。

  二是风险错配。银行要100%地对存款负责,而一些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却对归还贷款不负责,对于银行来说,其收益和风险是不对称的。前不久的一个统计结果表明,在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中,由银行自身经营造成的仅有20%,其余80%则由地方政府不当干预、红头文件和企业、个人的原因造成。

  三是周期错配。金融业本来要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应具备一定的逆周期运作能力,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却是顺周期操作并且放大了周期的特征。1997年到2002年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时候,银行不愿放贷,到2003年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却空前提高。

  四是货币错配。由于本地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市、股市不发达,导致国家、企业和居民的不少储备被用来购买外币定值债券,不仅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而且使得汇率、利率改革都受到障碍。

  解决上述问题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个有意思的局面是,作为可能受到发展股市、债市冲击的银行,反而感觉到应该快速发展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分担一部分融资职能。

  推动金融改革须塑造市场主体

  主持人:您认为如何在推进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改进政府的作用?

  吴晓求:中国的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离开政府推动改革是不现实的。政府在推动金融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塑造金融市场的主体,让金融组织成为市场创新的主体、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市场主体。除了政策性金融组织之外,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不应过多承担公共职能。另外,为了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使得多样化金融机构能够成为市场主体,改革开始时政府有必要给予一些金融机构以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但这不意味着同时要求金融组织承担政府职能。

  金融机构改革不是自身单独循环的改革,要放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背景中看。未来所有金融机构改革都要为新金融体系的形成铺平道路而不是设置障碍。

  拿证券公司的改革看,证券公司在改革过程中必然要转换观念,不能再将自身定位为准银行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改革的目标就是成为能够提供与金融市场需求相匹配的高端金融服务的提供商,而不是市场主体和运营商。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资本市场的资金运用体系就将因而变革,此前的种种问题也将在制度上不再有可能发生。

  李扬:如何改善政府在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总体判断是之前存在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希望下一步能够处理好--少干干不好的工作,理念上不要认为自己比市场聪明。另外,我非常赞同政府多次强调的改革年这种说法,现在是理顺机制的时候,用改革带动发展的时候。(来源:上海证券报)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