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大的地下商铺群———亚太盛汇将进行开业以来的第5次转型,这次要变出国内首个韩国小商品市场。
昨天,上海亚太盛汇休闲购物有限公司一位负责招商工作的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亚太盛汇方面正在与一家韩国公司洽谈,要把北广场A、B、C三区,近370个铺面,改造成“釜山小商品市场”,由韩国人自己来经营韩国特色的服饰、小商品。预计今年圣诞
节前开业。
这已经是亚太盛汇自2002年9月开业以来,第5次修正定位。
2002年9月,亚太盛汇第一次开张,号称要打造“浦东的香港名店街”,定位在地下购物、休闲、娱乐中心。当时亚太盛汇的地下商铺推出时,一度成为投资热点,北广场两个星期内就售出将近90%的铺位,但热卖之后的经营和入驻却不尽理想。
此后,在2003年7月,2004年5月和2005年2月又陆续作了不同于以往的转型。
其中第四次转型,正式中断与其合力打造CEPA概念商场的“经纬航”的合作,转而和埃加咨询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将亚太盛汇北广场的143个铺位,大约6000平米的面积,用来打造一个集卡通动漫设计、展示、媒体出版于一体,以批发为主、兼带零售的“卡通漫画”产业孵化基地。
亚太盛汇该招商负责人介绍,第5次重新定位的亚太盛汇,其目标消费群将主要由周边原住民、附近至少8万人以上的办公人群、以及每天至少3000人的游客群体组成。
但是,业内对此却依然不看好,业内专家认为,亚太盛汇思路的屡次转变都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商场周边人员流动性强,消费形式与档次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的消费力,导致了“有人无气”的局面。
“这次改造仍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该专家分析,“3000人的游客量,主要是往世纪公园和上海科技馆的游客,大面积的‘釜山小商品市场’档次不高,在消费群中的认同度也远不如港澳商品,很难形成有效的品牌效应,是否能‘借光’积聚到人气还是个未知数。”该专家最后指出,人数更多的原住民和办公人员,也不可能成为其固定的消费群体,缺少人气仍将是亚太盛汇的“死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