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加上名驹效应,申请者急增七成
香港经济复苏,亦反映到赛马业上,今年以来申请购马人数急增,再度冲破1000大关,达1026份申请,比2001年急增七成。以外,马圈人士认为购马人数上升,也与名驹效应有关。“精英大师”连赢17场,马主名利双收,引起不少人憧憬。
马主是身份象征
众所周知,香港赛事奖金之高在全球名列前茅,但作为一个马主,除需花耗很大的投资,回报方面却毫无保证,而明星马的出现,大大地提高马主的养马信心。“马是一种动物,血统好亦未必确保一定有好表现,能够成为一个马主,一定是社会的成功人士或专业人士,亦是象征着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当然为赢马,以及享受过程中的那份喜悦。”马会赛事秘书郑育强指出,马会近年致力增设供马主享用的设施,亦是希望提升他们对赛马的投资意欲。97金融风暴前,每年的马匹进口许可证申请均逾千,1997年更高达1384份,1999年开始跌破1000至993份,2001年更减少至只得602份,往后才逐年递增。马会亦从2002年开始,把马匹进口许可证分为“自购新马”(PPG)及“自购马”(PP)两类,前者指从未出赛之马匹,后者则指那些曾在外地上阵之马匹。郑育强指出,两者最重要之分别:“不少买自购马的马主均觑准其在外地之优秀赛绩,期望在质素有保证下能在香港建功立业,但打不响这如意算盘的例子却屡见不鲜;未跑过的自购马则有很大的可塑空间,最重要是较为便宜,故深受马主欢迎,而今年进口自购新马的申请亦比前者高出逾5倍,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养马不能视作投资
现时养有两匹马的吴嵩表示,经济环境在养马占了很重要的因素,因“至少要有财力”才能负担养马的花费。不过,对于他这个赛马“超级发烧友”而言,赚钱并不是背后的重点。“如以投资的角度去看,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少马主养马只为交友、消遣及过瘾,最重要是享受赛马的每一刻。”
香港马主全球觅名驹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虽无育马事业,但赛事水准之高、竞争之激烈,居于世界前列。不过,马会并没有固步自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赛事水准持续上升,如至1995年开始举办的“香港国际马匹拍卖会”及换马制度等。“所有拍卖马均从外地精挑细选,兼且在香港已有一段日子,其间更要接受很多检查,为了保证质素,故特别适合香港的场地、气候及竞赛模式,如果有问题我们便会回收不卖。”郑育强指出,举办拍卖会是希望能有质素标准,令马主多一种选择。郑育强表示,专责小组每年均会出席世界各地的拍卖会,以搜罗优质马匹,如1月于澳、纽举办的神奇百万及加拉卡拍卖会等。事实上,马匹拍卖会的成交价亦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环境,像金融风暴后,最高成交价由1997年的360万降至1998年的235万元(港元,下同);“非典”前后的480万元及360万元,至去年以天价600万元成交的“罐头刀”。马会现时亦设有一种换马制度,任何马主均可在新养的马匹进口香港后首12个月并出赛次数不多于5次,将其申请退役并以另一匹马代替;此外,马主亦可在马匹于任何时候退役后,以一匹国际评分达95分的两岁或三岁马替换,四岁马则须达国际评分105分。郑育强指出,“国际评分”正是反映马匹能力的一个指标,该两项措施均旨在提倡马主输入高质马匹。(侯颖/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