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词。但是,在各地谋划产业集群的实际操作中,却把产业集群仅仅简单理解为多个企业的叠加、聚拢。对此,专家提出,不要把产业集群停留在企业“大拼盘”的状态上。
遵循产业分工规律
企业集合成一个“群落”后,如何形成产业集群的“磁场”,关键的一步是企业之间能否实现“无缝对接”。企业的大量集聚,只是产业集中的初级阶段,只是解决了产业的规模问题,企业与企业之间少了一种分工、合作的有机联系。只有当集群内企业围绕产业分工、合作,实现专业化生产,才能最大程度提高集群内的产业效益。昆山的笔记本电脑集群就是一个典型案例,800多个零部件在附近都能配齐,产业的上下游既分工又合作,关联度高,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专家把它比作为“产业生态系统”。只有构成了循环不断的“生态”,产业集群才能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良性制度是集聚关键
目前,不少产业集群都是以低成本为基础的集聚,而不是以创新为基础,其创新能力和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说,他最近调研时发现,江苏省97%的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即便是高新技术企业,也只有27%左右拥有自己的专利。不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就不会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变得像一盘散沙。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并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相反,却日益出现了相关生产活动的地理集聚现象。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指出,在这一大背景下,其实,决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除了地理位置,还需要制度创新。因为,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表现为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且也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区域复合体。政府、金融部门、相关中介机构、研究机构、职业培训等在其间形成了制度支撑,为企业集群配套服务。意大利鞋业、瓷砖,法国香水、玻璃制品等产业集群的成功都说明,良性的制度安排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禀赋的不足,照样能够形成强势的产业集群。通过制度之手来打造一个公共服务平台,能有效降低集群内企业的商务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从而实现企业做强、产业做大、品牌做响。
政府应理性干预
要改变“拼盘”现象,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进行理性的干预。“只能保产业,不能保企业”。政府要着眼于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进行必要的市场监督,吸取以往一些地区羊毛衫、袜子等企业群夭折的教训,谨防假冒伪劣吞噬了企业“群落”的“肌体”。(紫/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