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2004—2005年海湾经济形势报告(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 22:12 商务部网站

  第四部分

  阿联酋劳务市场面临的挑战

  劳务市场政策是经济发展整体政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正确的劳务市场政策,开放外来劳务市场是不会有积极作用的。没有这种正确的劳务市场政策,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相互
矛盾的负面影响。也许任何海湾国家都尚未发展其真正有序的劳务市场政策,由于没有这种有组织的劳务市场政策,我们看到所发布的各种形式的决定、细则和措施,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纲领。在开放劳务市场面前,出现了各种消极和炒作的问题。本文将通过以下几点,认真审视阿联酋现实情况中各种矛盾的因素,认真分析这一历史现象:

  (一)人口增长率、外籍劳工及其结构的矛盾现象;

  (二)技能发展和劳动力效率下降的矛盾现象;

  (三)本国劳动力参与各经济部门的矛盾现象。

  这三部分将讨论有关矛盾问题,每部分将集中讨论实质问题,同时涉及导致这些问题的政策所面临的挑战。

  除指明来源外,本文所用资料来源是阿联酋计划部1975、1985、1995年的人口统计。

  三个问题在本部分可以确定为三个混乱议题:阿联酋国民在劳动力和人口结构中的比例缩小;阿拉伯人在上述两个方面的缩小;外来移民从暂时现象转变为经常和长期现象。

  一、本国公民在劳动力和人口结构中的比例缩小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68年到1975年,阿联酋本国公民在全国人口结构中不再占多数,甚至在此以前阿本国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也不再占多数。

  自那时以来,由于外来劳动力和人口迅速增长,阿联酋本国公民在劳动力和人口领域的贡献也发生了下降。1975-1995年期间,阿联酋本国劳动力的年增长率为5.1%,而非本国劳动力年增长率达8.2%。在人口方面,阿联酋本国人口年增长率为5.5%,非本国人口年增长率达8.5%。1995年所进行的最后一次人口调查统计表明,本国公民占劳动力总数的9.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4%。换句话说,在劳动力市场,每11个人中只有1个阿联酋人,在全国总人口中,每4个人中只有1个阿联酋人。

  (二)面临的挑战

  按照阿联酋本国人作用缩小趋势的发展,至少在理论上将最终导致阿联酋人在劳动力和人口结构方面的消失。这种挑战表现在制止外国人的规模在劳动力和人口结构方面的迅速增长,必须制定和实施人口政策、劳动力政策、经济政策以限制上面所说的这种本国人比例缩小的危险。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其事实的本质而言并不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1980─1985年期间,国家成功地进行了这一实验,把外国人口的增长率控制在2.4%,而本国人口的增长率则达到了6.4%。

  二、阿拉伯人在劳动力和人口结构中的比例缩小

  (一)问题的提出

  非阿联酋的阿拉伯人在劳动力和人口中的比例开始下降和减少,这也是明显的。阿拉伯人在劳动力中的比例由1985年时的17.6%下降到1995年的13.7%。而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则由1985年时的21.8%下降到1995年的18.9%。

  1995年,包括阿联酋在内的阿拉伯公民,在每4个劳动力中有1个,在总人口每5个人中有两个阿拉伯人。而同时,亚洲人开始占据劳动力和人口的多数。1995年亚洲非阿拉伯国家的劳动力达到劳动力总数的74.3%,即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三。在亚洲国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国的公民占阿联酋全国劳动力总数的64.4%。非阿拉伯的亚洲人在总人口中也是这种趋势,1995年的人口统计显示,非阿拉伯的亚洲人第一次在总人口中超过了包括阿联酋人在内的阿拉伯人。

  (二)面临的挑战

  在纯粹文化方面令人担忧的现象是本国人在本国人口结构中成为少数,因为这在文化方面存在着几种危险。由于一国或少数几国公民增多的结果,这种混乱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危险了。除文化方面的危机外,也增加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担忧。

  尽管未来几十年,阿联酋将继续依靠外来劳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阿在文化属性、经济和政治主权方面的疏忽和放纵。同时阿联酋在面临降低外籍劳动力增长率和调整人口结构的挑战中,应该制定人口政策和措施,以应对文化方面的混乱,限制由劳动力和人口结构所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三、从暂时现象到经常长期性移民,这一趋势是受欢迎吗?

  (一)问题的提出

  外籍工人到阿联酋来似乎变成了永久“客人”。1995年有51.1%的外籍工人和54.5%的外籍人口在阿联酋生活了5年或5年以上,其中有17.9%的外来工人和16.6%的外籍人口在阿联酋居住了15年或15年以上。1985年有39000个外籍工人在阿联酋居住了15年或15年以上,到1995年居住15年和15年以上的外籍工人超过了21.7万人,超过本国国籍劳动力总数的79%。

  这些永久“客人”变得更具有代表性,正如在一些阿联酋本国人愿意选择的职业群体中,阿本国人通常都愿意选择管理、专业和文秘职业。

  (二)面临的挑战

  无疑,外来工人和人口常期居住在阿联酋的趋势,在理论上从本国的角度看,将导致许多问题,其中有:

  第一,常期居住也许将形成一些适合外国人的机会,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不受欢迎。

  第二,具有丰富经验的外国职员长期存在,如公司经理、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助理、文秘职业等,可能形成一些障碍,防碍阿联酋本国人担任一些受欢迎的职务,并取得成功。

  第三,这也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外籍人员长期在此居住,从而限制了从外籍职员中获得“新鲜血液”的机会,即选择在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方面素质更好的外籍人。

  很明显,这里需要一些在工作水平方面具有优势的经验,但是在制定达到二者平衡的政策和措施方面存在着挑战,即在保留一些高素质和有经验的外籍职员队伍与在劳动力网络中增添“新鲜血液”方面保持平衡。四、生产率水平下降和技能短缺

  勿需争辩的是吸引本国人材和外国人材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存在的问题是:(1)大规模移民导致整体生产率水平下降;(2)外来人的技能水平差。下面我们将论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率问题

  在1985-1995年期间,在劳动力方面外籍工人的增加并没有增加附加值,人均劳动力的产值反而下降了,这是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工人人数相对增加的结果。在1985-1995年期间,具有经济活动能力的劳动力年均增长6.85%,非石油部门就业水平年均增长6.82%。石油部门的工人占劳动力总数的很小部分,石油部门的产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在分析工人平均产值时剔除石油部门是应该的。

  在1985-1995年期间,非石油部门的年均增长2.4%,高于石油部门年均增长率。但这一增长率比这些部门的年均6.8%的就业增长率要低得多。从而证明在这一时期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明显下降(10年间下降了34.6%)。这再一次证明1985—1995年期间,非石油部门就业人数增加了约619,753人(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国外),当时这一增长是不必要的。按1985年的劳动生产率,达到1995年的产值,国家仅需要保留838,559人,其余444,191人是不必要的多余的劳动力。这部分多余的外来劳动力没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相反,无益于国家的经济,国家必须为这部分人提供服务而支出大量资金。

  (2)外籍人的技能水平

  在这方面,我们把教育培训做为技能水平的指数,1985—1995年期间,阿联酋人口统计中有关教育水平的数据显示,从事经济活动的本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85—1995年期间,文盲比例由32%下降到13%,获得高中和高中以上教育水平的比例由17%增加到40%。

  另一方面,占劳动力总量90%的非本国人口,并没有取得相同的提高,到1995年与本国人口中13%文盲相比,外籍人员的文盲高达22%。外籍人高中和高中以上受较高教育水平的比例则由1985年的25%增加到1995年的33%。而本国人口中受较高教育水平的比例1995年达40%。这里需要指出的重要一点是,外籍劳务1985—1995年间在受较高教育水平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由25%增至33%),这些人基本上属于女性劳务。这一期间阿联酋在教育和卫生领域所取得的进步是由于聘请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劳务所致。这就得出一个结论,即在某些经济领域(如生产和与生产相关的领域),外籍劳务人员的受教育结构并没有取得多大改善。

  一种引起真正麻烦的现象是,有三分之二(67%)的外籍劳务没有受过教育或低于高中教育水平。无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技能和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总体技能与知识的影响。目前外籍劳务中受教育的比例(达不到本国劳务受教育的水平),并不鼓励支持和发展本国劳务所具有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也不鼓励劳务生产能力的提高。

  面临的挑战:当外籍人口的数量增长而不是素质提高时,经济是否向更好的技术和更高的生产水平发展?与外籍人相比,本国人的教育水平更好,但本国人所占比例非常微小,这种外籍劳动力的数量增加,无助于阿联酋各部门技术水平的改善,也无助于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像上面所说,如果假设阿联酋在1995年仍然保持着1985年的生产水平,那么40多万外籍劳务就是多余的了。

  从另一角度看,根据经济活动和生产水平的变化,国家雇佣了超过需要的劳务,其逻辑结论应是现在的生产率在下降,并鼓励业主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加强使用劳动密集型的方式。其害处不仅限于使多余的劳动力成为向更高技术和以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力转变的绊脚石,而且为外来劳务提供大量服务而形成政府的负担。

  五、本国劳动力参与私营部门的水平下降

  (一)问题的提出

  1995年对阿本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分析表明,就业结构非常混乱,绝大部分本国人在政府和国有部门工作,其中60%在联邦政府,占联邦政府就业岗位的48%。但各酋长国政府向本国人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没有这样多,各酋长国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比联邦政府的就业岗位多14.6%,而本国人仅占其中的14.8%(只占本国劳动力总数的21.1%)。本国人在私营和合营部门工作的就更少,占就业岗位的12.6%(仅占本国劳动力总数的5.5%)。这意味着政府和公共部门吸收了本国劳动力总数的86.7%,也意味着私营部门差不多吸收的全部是外籍劳动力,有98.7%的就业岗位由外籍人占据,如果剔除这些企业的业主,外籍人占私营部门就业岗位的99.4%,而本国人仅占0.6%。

  政府和公共部门不可能全部吸收将要进入劳务市场的本国公民。2004年发展委员会的未来计划显示,2004—2010年期间,进入阿劳务市场的本国公民将达11.5万人,未来新就业的人数超过目前劳务市场总数的50%,更不用说妇女就业的职位在大幅度增长。除预计将要进入劳务市场的这部分人外,目前还有不下于两万个本国公民正在寻找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私营部门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政府和公共部门所能提供就业机会的3—4倍。

  (二)面临的挑战:

  2004年对阿联酋私营部门就业的本国人的考察显示了想要进入私营部门就业的本国人所面临的问题,如工资问题。通过政府干预处理私营业主拒绝培训和招收本国人的办法也许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必须解决大量本国人在私营部门就业的顾虑问题,顾虑或拒绝是因为私营部门的工作环境不合适,因为外籍劳务人员几乎占据了私营部门的所有就业岗位,从而在本国劳务面前就形成了文化障碍和本身的工作关系问题。私营部门的工作条件(如工资水平和工作时间等)也许成为使想进入这一部门的本国人失望的因素。

  本国人不想在私营部门就业的原由之一,也许还有对私营部门的看法和观念问题。无疑,教育制度对改变国民的观念和态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这方面有两个基本因素:一般而言,改变对私营部门的观念和看法,更为具体的是改变对专业和技术职业的看法。

  结论是求职者和雇主两个方面都需要改变:对于寻找职业的本国人来说应该改变对在私营部门就业的看法;对于私营部门来说,应该改变不利的工作环境和不合适的工作条件,这些工作环境和条件有时妨碍本国公民进入其中工作。

  六、制定劳务政策的教训

  本文试图对海湾劳务市场国际化问题从历史、社会和经济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与消极面有关的问题,本文着重于对教训的关注。在这部分,我们将对国际化过程产生的一些问题投下一束亮光,并指出从研究海湾其它国家情况中所得到的教训:

  1、为了满足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当时海湾劳务市场对全世界的外籍劳务开放。近几十年来,本地区的外籍劳务在海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海湾国家需要制定完整的劳务政策,将外籍劳务变为对海湾国家和海湾公民持续的有利因素。

  3、这一政策的目的可归纳为一句话:“更多地利用本国人力资源,减轻对外籍劳务的依赖,提高技能和技术,增强经济的世界竞争力”。

  4、海湾国家不能接受依靠廉价和非熟练劳务的经济战略,而劳务输出国在这种战略方面更具优势。国际经验证明,依靠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国家当时对它是有利的,但为了加强在全世界范围的竞争力,现都已转向对高技能和高技术的使用。

  5、刺激经济和劳务市场使其为国民利益服务而发展的重要步骤是,努力组织和推动本国人力资源向私营部门倾斜,私营经济部门是动力性经济部门,这一部门可以利用这种人力资源。同时,他们的优势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这不仅需要劳务市场的有效政策,也需要在教育制度和技术开发方面巨大的改革能力。此外,需要经济上的远见性和政治上的坚定性。

  6、世界经验清楚地证明,为使竞争力和技术向更高水平转变,政府在提供便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极端重要。海合会国家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特别是新加坡的经验。

  7、实施外籍劳务来源的多元化,摆脱仅靠一两个少数国家的劳务来源,以实现海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目标。

  8、没有合适的环境和对劳务的吸引力,我们不能想象劳务市场政策会取得成功。尽管本文没有谈及这一问题,但必须强调发展和实施法律制度的必要性,以保证本国劳务和外籍劳务在劳务市场的权利。(完)(贾春海)

  (信息来源: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经商参处子站)

  文章类型: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