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海洋遗梦600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 17:06 《财经时报》

  郑和的行为可谓“壮举”,但这一壮举在此后600年中却没有孕育出一个海洋文明。所以今天再面对那些斑驳的古船时,我们不应当仅仅是追忆

  □ 本报记者 胡劲华

  肯尼亚,拉穆群岛。6月的落暮余晖静静泼洒在岛上稀疏的林中。此刻,云层从东面的
海上飘移过来,雨季已经来临。

  19岁的女孩姆瓦玛卡·夏瑞福站在她的村子前面,目光专注地看着那片流云。几天前,她接到了一个邀请函,那是来自东方的、遥远的中国的邀请。

  夏瑞福很少离开这个偏远的村落,但是不久以后的6月30日,她将启程远赴万里之外的中国。

  夏瑞福的皮肤不那么黑,还带点儿黄。在村里,人们都叫她“中国女孩儿”。村子里长久流传着一个故事,故事里说:大约在600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这个岛附近海域触礁沉没后,船上水手逃生上岸,并开始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这些人就被称作“法茂人”,在当地还有接近100人。

  而夏瑞福就是这些东方人的后裔。

  对此,夏瑞福深信不疑。因为她的家里还保存着一个蓝白花纹的瓷碗,长辈说那是中国祖先留下的“传家宝”。

  在非洲寻找郑和

  “我是中国太仓人,我回家了。”7月1日,当沙里夫站在江苏太仓的土地上之后,她这样说。

  比照600年前那个船队首领的名字,她为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郑华。

  郑华(沙里夫)正在申请到中国接受大学教育。今年9月,她将再次回到中国,学习医科。

  她并不是个例,在非洲东海岸的许多地方,都留着一些与中国相关的“土著”。2003年,美国记者纪思道在肯尼亚采风时,就在那里的西尤村见到一个土著:他肤色较白,眼睛细斜,头发柔顺。他说自己的家乡在“上海”,他的祖先曾经送过长颈鹿给中国皇帝。

  从索马里的首都索马里城南下,到基斯马尤,会发现许多当年郑和船队抵达非洲的历史遗迹。在基斯马尤西南方向有一排小岛,岛上基本上无人居住,只是偶尔有过往渔民做短暂停留。在一个名叫科亚马的岛上,有一座“中国塔”。 而在基斯马尤以南几十公里的海边还有一个“中国村”,当年的中国船员就居住在那里,村里也有一座“中国塔”。

  两条丝绸之路的强盛

  沿着史书中记载的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都可以找到当年的印记。

  郑和船队第一次航行的目的地是史称古里的卡利卡特(印度境内)。卡利卡特港在该市中心以南10公里处,这里曾以贸易中心著称。自古以来,查利亚河在这里融入大海,形成天然良港。

  郑和船队曾经把卡利卡特港作为基地,在这里补充淡水和食物,它是船队向西进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物资供应地。

  实际上,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的商船已经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卡利卡特。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东起于渤海湾的一个中国港口,沿着海岸线南下西行,沿印度半岛的海岸线进人中东,最后进入非洲东海岸。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麦迪逊估计,“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印两国的贸易额就占了全世界生产总额约一半以上”。郑和下西洋使“印度的港口开始了空前的繁荣”。13世纪初,中国拥有印度洋上最好的船舶,掌握了大部分海上贸易,而到了郑和时代,更把这种盛况推至巅峰。如果说丝绸在公元1世纪推动了陆上的商路,那么早在唐朝时期瓷器就成为印度洋贸易的原动力。

  美国学者李露晔说,唐朝时期的“瓷器之路”从中国南部的广州,到苏门答腊、马来西亚的香料港,再到锡兰和印度,最后到达波斯湾的锡拉弗和阿曼,借由季风的帮助,航程需要几个月,航海技术发达而又精于商业的阿拉伯人又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主要控制者。

  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70年

  曾任英国核潜艇指挥官的孟席斯经过14年潜心研究,3年前他在伦敦一次地理会议上宣布了他惊人的发现——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中国明代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

  这些最新“发现和论据”第一时间扩散到全国,随后紧密的采访、人民大学的大学生讲座、南京的郑和后人座谈研讨会、上海书城的签售刮起了“郑和世界航海第一人”的旋风,虽然在人大的研讨会上,中国的历史学者对孟的新发现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但一股热潮还是来临了,甚至传出好莱坞要拍摄《郑和大航海》电影的消息。

  两个月前,孟席斯实地走访了加拿大的海岛诺佛斯各非亚(NOVA SCOTIA)岛。在一片海拔300米,面积200平方米的区域内,发现了中国人生活和生产的遗迹,包括采矿的遗存及疑为佛教的物品,一些中国的文字和遗物,这个发现是史无前例的。孟席斯认为,这个发现更加为他提出的“郑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70年”的论断提供了新的证据。

  如果郑和真的比哥伦布早抵达美洲新大陆,最先进行环球航海,那儿很多历史都将改写。

  但有一点不能改写:哥伦布的航海为欧洲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但是郑和的壮举,却没能为中国开启一个海洋文明的时代。在那之后的近600年,我们的“普天之下”,依旧没能冲出那道海岸线。

  郑和前三次用了600万两白银

  郑和之举,在中国不但“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

  由于郑和下西洋耗费巨大,不断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永乐十九年(1421年)初,明成祖刚迁都到北京,三大殿即遭遇火灾。以此“灾异”为由,明成祖“暂行停止”了下西洋。当年春天,明成祖又命郑和第六次下西洋——那已经开始“扫尾”。郑和在海外对当地国王“赏赐”,都是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郑和从内库提取丝绸动辄几十万匹,向景德镇派造瓷器一次即达数十万件。同时,郑和在海外也不惜以巨资采办一些宫廷奢侈用品。仅在永乐十年(1412年)以前的三次下西洋中,郑和的船队就花费了600万两左右的白银。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支费浩繁荣,库藏为虚”,是终止下西洋的直接原因。据粗略统计,永乐年间,明政府新建和改建了约二千艘宝船。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由此可见,下西洋船舶耗资之巨。

  那之后,闭关锁国日甚。到了大清王朝的时候,郑和这个民族英雄的后人,开始囿于台湾岛,以“国姓爷”自居,对抗统一,也正因为要封锁台湾,清廷严令“片木不得出海”。再后来,在西方狂飙突起之时,中国却在自闭中日益羸弱。

  今天再次面对那些斑驳的古船时,穿越600年的时空,我们不应当仅仅是追忆。

  郑和时代的海上格局

  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商人和冒险家们醉心于《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绘的神话般的东方财富,纷纷做起“黄金梦”。然而,当时土耳其帝国控制了地中海到东方的传统商道。另一条从地中海经埃及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又控制在阿拉伯人手里。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各国迫切想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15世纪初期,葡萄牙人在发现了大西洋上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三座群岛之后,一度曾企图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率领船只沿非洲西南海岸南行,在经历了暴风雨之后,顺风南下,在不知不觉中绕过了非洲,来到了印度洋。并在他返航时发现了位于非洲最南端的港口,即今日的“好望角”。

  当葡萄牙人稳扎稳打地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大西洋挺进时,西班牙人却将视线转向西部。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在得到了西班牙皇室三艘帆船的资助后,便带着这支总载重量不到200吨、仅由88人组成的船队,先往南驶至当时由西班牙控制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一路西行,经历了一个月的航行后,抵达了巴哈马群岛上的圣·萨尔瓦多。1493年初,哥伦布带着黄金、棉花、珍奇的鸟兽和两名印第安人返回欧洲,人们以为他没有找到日本而是找着了印度,因此,他所发现的群岛至今仍被命名为西印度群岛。此后,哥伦布又三度出航,直至死前,他仍然认为自己到了亚洲。

  继迪亚斯之后,葡萄牙人达·伽马于1497年7月率四艘海船沿着迪亚斯的航路,绕过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继而顺着非洲东海岸航行,于次年5月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达·伽马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冒险并于1499年9月满载着香料返回葡萄牙,至此,葡萄牙人已率先找到了一条通往东方的海路。而不甘落后的西班牙人则开始急不可待地渴望找到另一条通往东方的捷径。

  (翟志琳)

  郑和

  郑和本姓马,名和,字三宝,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1371年生于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并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

  【评论】纪念什么?

  □ 吴力

  郑和600年前的壮举今天依然被提及,而且一次比一次壮观。

  从纪念活动到“航海日”到重走郑和路,从国内沿海到东南亚,甚至非洲,都在展示与郑和相关的印迹,这些当然也不排除经济考虑。

  作为600年前的一个宫廷太监,郑和能带着2万多人的庞大船队造访大西洋各国,带去的并非是战争,而是友好与和平,这对今天来说意义相当深远。

  英国退伍海军孟席斯的论断之所以会在中国掀起波澜,因为他首个提出了是郑和发现了世界,而非哥伦布先到达美洲大陆,那么据此推断,中国完全有能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普通大众都接受了这一骄傲学说时,中国学者则各持己见。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起民族自豪感和骄傲感呢,而专家、学者之所以穷尽一生研究郑和不就是这一结果吗?

  在几百年的郑和研究中,又有哪一次不是伴随着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强国梦而或冷或热的呢?

  当年马欢在《瀛涯胜览》里说“航行并不安全,爪哇三岁小儿至百岁老人皆腰间持刀”,“其国风土无日不杀人,甚可畏也”,无不传递出当地的蛮荒和恐怖。而凭郑和的军队,完全可以占领当地,可他非但没有奴驭当地居民,只是传递大明的礼仪和散发朝廷物资。

  这因此让今天的西方人难以理解,在海上争夺最激烈的年代,大明帝国本可以控制大西洋,可他们非但没有殖民当地,也没有建立起长期贸易协议,孟席斯才有了这样惊人的论断,我们当然也希望这样的论断是事实。

  中国可以称霸海上,可我们出于优越的文化中心考虑,放弃了这样的机会,以后才有了荷兰殖民、英帝国的海上霸权。

  中国从来就是崇尚“厚往薄来”的礼仪之邦,却免不了朝廷内讧,在郑和耗费了大量的白银后,大明获得了名气,却自断了海上之梦,大明重回锁国状态,郑和被打入冷宫。

  在被边缘了若干年后,郑和再次进入了主流话语,于是重塑郑和民族偶像的使命就变得迫切。

  郑和是民族英雄还是不得志的宫中宦官,还是帝王实现个人野心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猜测和谜局呈现在600年后的今天,且为整个世界如此广泛隆重地关注,这本身又意味着什么?

  郑和的海上之路,本可以为中国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却导致了大明的衰亡,同时期的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却为此后的西方文明带来了可能,这也许更应是我们纪念和反思的原因。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