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固 香瓜“香”——莘县香瓜生产快速发展记实
莘县自96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香瓜之乡”以来,迄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了。这期间,莘县为保住这一品牌,高起点着手生产,全方位对接市场,不仅成功化解了各种市场风险,而且保证了生产的强劲势头。2004年全县香瓜生产面积达3万多亩,产值达4亿多元。
绿色——强根固本
“要想香瓜买的快,还是绿色无公害”,河店镇杨炉村的支书曹书臣提到香瓜,上来就是这样一句话。
据了解,几年前,该县确实有部分农民为图眼前之效,采取施加激素、高残留化肥等方法来增加产量,结果产量是真上去了,增产近一半以上,而甜度却大大下降了,香瓜变成了“菜瓜”,严重影响了莘县香瓜的声誉。怎么办?。面对愈演愈烈的苗头倾向,县里决定及时实施无公害生产。
2000年,县里统一制定了“香瓜无公害生产技术流程”,落实了技术服务责任制,成立了专门的市场稽查队伍,在收购时,对“黄瓜不黄、白瓜泛绿、瓜皮粗糙、瓜梗粗大”的激素瓜,当场建议客户拒收或低价限收,建立十户联防制度,邻近十户组成一组,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发现一户有剧毒农药残留,其它的全部要求客户拒收,并在通过电视台,电视等各种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这样长期下来,无公害生产不但在技术上逐渐家喻户晓,而且意识上也渐入人心。现在,无公害生产已经成为这里人民的自觉行动,并已形成了农户争上有机肥,提倡生物防止病虫害等可喜局面。2002年,莘县的香瓜顺利通过了国家无公害认证,并注册了“王公”、“莘绿”等商标。
科技--强筋壮骨
为提高香瓜生产的科技含量,县里建立健全了香瓜生产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成立了专门的研发队伍,经常性地开展涉及香瓜生产的“科技进万家”、“科技下乡”等多种定期和不定期的技术培训活动……多年的努力,使科技在目前香瓜生产过程中可谓作到了无缝覆盖,处处开花:种植模式由原来的单一的冬暖式大棚生产变成了大拱棚、遮阳网、冬暖式大棚并存,大大拉长生产时间,占尽了市场先机;在茬口安排上,由香瓜一茬生产变成了香瓜-西红柿、香瓜-草菇-黄瓜等一年两种两收,三种三收的轮作,提高了大棚的设施使用率及复种指数;直播变嫁接,提高抗病力与产量;地蔓变吊蔓,大大提高了种植密度;多茬瓜选留,使坐果期内的瓜由一茬变成了多茬,能提高产量达100%以上……科技决定实力,多年以来,这里的香瓜生产在行情最不好时,也能略有盈利,在十分正常的年份单棚收入1.5万元以上则十分平常。
协会--强力出击
农业是弱质产业,但如果把分散的小生产者和经营者凝集为一体,那么抗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将会大大增强,莘县的香瓜生产在这方面就摸出了门道。
莘县有“洋香瓜协会”、“绿色蔬色协会”及“香瓜经纪人协会”等涉及香瓜生产的民间合作组织十几个,其活动内容也几乎涵盖了香瓜生产的所有环节。通过这些协会,名优稀特品种的推广、生产信息的收集传递、订单农业的组织实施、货真价实农资的购销等都找到依托和载体,并成为了政府和生产者沟通的桥梁。
假冒伪劣种子与农资,在开始生产时曾没少让农户吃了苦头。可有了协会,由协会牵头与鲁青等大型种苗公司及多家农资生产厂家建立了直接联系,农户则没有后顾之忧。
逢收获季节,分布北京、广州、石家庄、大连等全国各地的纪纪人则迅速把各地的需求香瓜种类及数量及时反馈给纪纪人协会,协会则马上安排当地的市场的纪纪人按照各地的需求组织货源,迅速发货,整个过程便捷、高效、准确。
(信息来源:聊城市莘县地方商务之窗)
(信息来源:山东地方商务之窗子站)
文章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