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大师,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才高八斗的智者,淡泊名利,以陋室为傲,鄙视商业运作,这是过去千百年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大师们的集体写照。但现在这个世界显然已经完全不同,商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中国近来涌现的集大成者,如金庸、陈逸飞、王鲁湘、赵本山等人,都不约而同借助商业,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
此中的最成功者,当数文学巨匠金庸先生,他享誉世界华人文坛,开现代武侠小说之
先河。从1955年第一部武侠小说问世迄今,金庸小说的发行量已超过1亿册。版税收入应当数以亿计。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和荧屏,有的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今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仍是中国影视界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在1960年,他更利用武侠小说的号召力,创办香港《明报》,并逐渐发展为香港主流大报,在1993年退出之时,套现了近10亿港元。因此粗略估算,金庸创造的商业财富应有数十亿元之多,在古今中国应是无出其右者。在商业道路的探寻上,著名画家陈逸飞是另一位集大成者。作为画家,他成就卓著,至今保持着中国当代画家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他的作品《大提琴少女》,在今年6月29日在上海以550万人民币的高价拍出,刷新了此前他保持的油画拍卖纪录。而且迄今为止,他的58件作品,拍卖总价高达5738万元人民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同时以“大美术”的理念,在电影、服饰艺术、环境设计艺术等诸多方面进行诸多的商业尝试,也取得了如同他油画艺术同样的创造性成就,令文化界人士为之折服。当然,对于探讨大师如何追求商业价值之路这个问题来说,金庸和陈逸飞可能占了先天的优势,因为他们的事业从来就与商业运作相伴相随。因此,像清华大学美学教授王鲁湘这类从学术小天地走上商业世界的文化名人来说,其所走的路可能更有开创性。王鲁湘以麦克风代笔、以荧屏代纸,借助凤凰卫视《纵横中国》节目,从坐而论道转身与公众对话,提升中国传媒的思想品质与知识视野,也试探出了中国文人的商业价值。甚至有人这么形容他:“什么电视栏目,王鲁湘都能上;什么话题,他都能说;什么事情,他都知道,这就是电视荧屏上出现的新新人类——‘知道分子’。”王鲁湘自己并不介意当电视明星,他现在担任凤凰卫视中文台《纵横中国》的总策划。他说,这是近来中国新派知识分子时兴的输出知识新途径。应该说,金庸、陈逸飞和王鲁湘等人的商业化道路是成功的,虽然道路各不相同,但实际上殊途同归,他们共同的成功特点都是到大众文化中去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金庸是大众的爱戴之下,成就大师之名;也是在大众之中,创造了难以估算的商业价值。而对王鲁湘来说,走进大众传媒则是他实现最大商业价值的开始。陈逸飞也一样,虽然他的画作卖价最高,但对电影、服饰艺术等大众艺术的探寻,才是他个人商业价值的精髓。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大师的当务之急应是认清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比肩而立的事实,正视和平视大众文化,融入到大众中去,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精英的最大商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