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用毛竹片搭起的棚屋,每平方米的月租金竟要一二十元。距离浙江省温州市区还有几十公里的永嘉县瓯北镇的这个地价行情,足以体现温州的“寸土寸金”。这些棚屋实际是违章搭建的临时房。瓯北是业内知名的“泵阀之乡”,由于没有新的土地建厂,一些小企业主就靠这种方式在延续着生产。“现在,缺的是土地,多的是资金。”瓯北镇委副书记尤陆安说。尤的说法代表了相当一些温州人的判断。这种判断本身,并不错。但它的不断被人强调,却与温州正在进行中的一场变革有关。这场变革,来自温州市委、市政府的一项决策:
把招商引资作为今年温州发展的“一号工程”。缺地不缺钱,可以看作是招商引资既无必要又无可能的依据。但对同样的事实,也可以有不同的阐释。温州市市长刘奇说:“温州土地如此稀缺,而传统产业的简单扩张恰恰是以占用大量土地为代价的。如果不进行产业升级,不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温州经济也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可言。”而在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看来,全市上下对新确立的招商引资战略的诸多议论,许多都是“望文生义”???“我们招商引资,醉翁之意不在酒。关键是要通过引资,开门调结构。”他说,“产业升级不是光靠钱就能堆出来的。”温州市的领导显然已把产业升级看作是最紧迫的任务。其背景,是温州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进则退”的迹象。“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叶显东现在是绍兴市的市长经济顾问。两年前,他在绍兴拿下了120亩地,总投资逾亿元,想建亚洲最大的童装生产基地。坐在位于温州的集团总部办公室,这位红黄蓝集团的董事长说,从感情上讲,我不会把企业搬出去,但从竞争看,可能搬出去对企业更有利。温州的要素禀赋,越来越难以支撑传统产业的简单扩张。正因如此,在本地找不到投资机会和方向的资金大量外流,自“九五”以来,温州已有超过1000亿元资本流向外省市。企业频频外迁,只是温州感受到的痛楚之一。喜欢开着宝来车拜访客户的陈心爱是一家服饰企业的老板。她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小企业现在压力太大了,生意越来越难做了。陈的话明显有些自谦的成分。但她却说出了其他许多小企业真实的生存状态。在温州,企业数量之巨令人咋舌,但规模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5%。以皮革制品、服装、塑料制品和打火机为主的传统产业,在温州GDP中的占比高达75%,而在杭州、宁波,传统产业的占比分别是64%、54%。“传统产业、小企业,本身并无过错,但问题是,在短缺经济背景下兴起的这些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技术简单,易于模仿,便于进入,在新的市场背景下,其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就逐渐消失了。如果不能及时提升,必然遭遇衰落。”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潘忠强说。类似的问题在出口贸易上也呈现出来。温州人接连遭遇的贸易纠葛,一方面说明了温州人走出去的力度正逐年加强,另一方面,温州市政府的一位官员说:“我们也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在他看来,这也与温州企业过于倚重低价优势有关。总的来说,就是产业老化了”尽管对招商引资的具体做法,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但在温州的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普遍认同这样一点:解决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是温州经济获得新生的关键所在。“我从2003年观察到温州经济发展的滞缓现象。本来,温州的经济启动总是快于浙江全省,当然更快于全国。但那一年,全省经济都快速启动了,而温州却启动得很迟缓。”温州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谢健说。他所作的进一步研究则显示,温州从1997年开始,相对于全国的超前增长趋势已明显减弱。作为经济学教授,谢健认为,“提升产业水平确实是温州面临的最大挑战”。他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温州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动缓慢,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有扩大的趋势。此外,产业空心化现象显露,资本出现“离制造业”现象???对制造业的投入有降低迹象。“总的来说,就是产业老化了,缺乏新的增长点,先发优势在丧失。”此时的温州,亟需一次新的腾飞来重新证明自己的实力。而招商引资,被温州领导人选作了起跳点。(信息来源:机械电子频道子站)
文章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