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行业机会减少警惕个股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11:48 证券时报

    投资趋胀与消费趋缩迹象并存

    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幅先扬后抑,到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8%,这是该指标连续4个月下降,且连续7个月低于5%,从而进一步解除了加息信号,缓解了通胀压力。另外,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却呈现逐月攀升的势头,二者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剪刀差”,是自199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和强度

最大的一次。由于PPI是CPI的领先指标,这种“剪刀差”表明企业增加的那部分成本基本上都已自行消化,价格链条中上游价格变动难以传导到下游消费者。上下游产品价格出现背离预示着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中生产过剩的隐忧已经存在。“双通”现象是上半年宏观经济的一个独特现象。在投资领域反通胀、在消费品领域反通缩,仍将是下半年宏观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

    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主要靠出口和投资,而消费的拉动作用一直不强。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使投资降温,投资对经济的拉动预期将会降低。一旦人民币货币升值,下半年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的上述问题,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巨大,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找到像“五朵金花”景气度高和盈利能力超出平均利润率的行业,投资机会将会散布于个别上市公司之中,而且机会也将减少。

    后股权分置时代应提防风险

    下半年影响股市的政策面因素仍然很多,而影响最大又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当然是目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

    现代财务理论将风险定义为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目前改革所引发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既有整个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有具体股票的不确定性,均是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全流通预期所引发的扩容对大盘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股权分置改革结束之后,股市将进入全流通时代。由于目前非流通股的数量是流通股的两倍左右,全流通必然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扩容,它对市场的影响程度如何?是否必然引起大盘的下跌?如果下跌的话,跌幅多大?这些问题目前来看都是难以测算的。

    1999年以来,上市公司年平均融资额1360亿元。除了市场行情异常火爆的2000年,其它年份的融资额都不超过1200亿元。而目前非流通股的市值在两万亿元左右,如果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部分流通的话,这种压力显然不容忽视。

    假如全流通的进程“足够长”,则流通股投资者未必会有损失。股价是由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方式是非常复杂的。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其定价的基础,但短期来看,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股价的升跌,而全流通的预期可能改变短期的供求关系。这里“短期”两字非常重要,假如说全流通是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完成的,对供求关系的改变是缓慢的,则全流通因素对股价造成的影响就不会很大,相当于目前的正常扩容。而以后数年内究竟有多少非流通股不会流通,其数量不可预测,因此,具体扩容量的大小和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

    第二,对价补偿的不确定性。投资者手中持有的股票将会迎来什么样的股改方案,非流通股股东会支付多少对价,这都是无法分析和预测的,而这直接关系到这些股票短期内的涨跌强弱。所获得的对价能否补偿二级市场股价波动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样也是不确定的。这是投资者所要面临的最主要的非系统风险。

    其他政策因素对市场的影响

    除股权分置改革以外,政策面还有很多因素将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

    国有资产战略布局调整。股权分置改革使国有股获得了流通权,增强了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国民经济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国有资本要保持比较高的控股比例;对一般性行业和领域,国有控股股东应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合理确定最低持股比例,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可见,重要行业、支柱行业的优势企业国有股减持的比例很小,甚至还有可能增持;而一般性竞争领域的企业,则存在国有股退出的压力。

    合规资金入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鼓励合规资金入市,是管理层的一贯政策。而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的谨慎心态,则反映了大型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环境的顾虑。随着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资本市场的吸引力逐步增强,机构资金的入市热情也会不断提高。

    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是刺激市场活跃、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2005年下半年有望推出权证,其它衍生产品也有望逐步推出。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可以吸引大量的新增资金入市,封闭大盘的下跌空间,保持市场交投活跃,增加交易量。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