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头孢他啶:市场放大取决于成本下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10:19 商务部网站

  近来,分析头孢他啶的文章屡见不鲜,对它的应用与市场发展趋势均作出了乐观的评价。然而,制约头孢他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不是别的,正是生产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成本。成本不降很难使它能像头孢曲松一样成为拉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的黑马。快速增长有目共睹头孢他啶属于第三代头孢抗生素。主要进口商品品牌为:复达欣、凯复定。于1978年被发现,1983年英国葛兰素公司首先开发上市,其专利保护期在1996年失效。1992年,头孢他啶首次在国内上市,1993年被正式列入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经这十多年的临床验证,它因抗菌
谱广、耐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较强,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中、重度感染,是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危重病人的首选药物。除了上述优点之外,它的制剂稳定性更为突出,这是符合现代临床用药的趋势——临床用药安全是第一位。在2003、2004年医院用抗生素排序中,头孢他啶用药金额列到第5位,已成为最受临床欢迎的头孢抗生素之一。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国内企业对头孢他啶无论是原料生产还是制剂生产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截至2005年6月,据健康网统计显示,我国已批准的头孢他啶原料药生产企业共17家,粉针制剂涉及企业237项,涉及企业近50多家,还在十几个项目处于SFDA审批过程中。这么一个庞大的制剂生产队伍给头孢他啶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据中国制药工业协会的生产统计,近三年,我国国产头孢原料药产量的增长率达到123.5%,2004年原料产量达96吨;制剂生产的平均增长率为75.9%,2004年的产量折合1g的粉剂5802万支。无论原料药还是制剂,2004年都比去年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13%和121%。头孢他啶原料骨干企业主要是齐鲁安替比奥、广州白云山和哈药总厂。2004年齐鲁安替比奥的份额达到了51%。身价难降原因有三虽然头孢他啶原料药价格已没有往日3000元/公斤以上那么昂贵,但仍在2700元/公斤左右这一难以普及的价位上徘徊,其中原因在于原料药的生产工艺成本太高。我国在制备头孢他啶有三种不同的起始物方法,第一种是以7-ACA为起始母核,在三甲基碘硅烷(TMSI)的作用下与吡啶反应,生产出7-ACP二盐酸盐。后者经重结晶生产7-ACAP二盐酸盐,再与头孢他啶侧链酸活性酯反应,得到头孢他啶叔丁酯,再经水解等步骤得到头孢他啶五水合物,后与碳酸钠混合为针剂原料药。第二种是以7-苯乙酰胺-3-氯甲基头孢烷烯酸对甲氧基苄酯(GCLE)为起始母核,与碘化钾反应,得到头孢他啶中间体7-苯乙酰氨基-3-碘甲基-3-头孢菌素-4-羧酸对甲氧苄酯,再与吡啶进行亲核取代等一系列反应步骤。第三种方法较简单,就是以头孢他啶二盐酸盐作为中间体,再往下进行水解反应生成五水合物。这三种不同的起始物制备方法可以说都有自己的优势,但在成本上都存在目前难以克服的障碍。方法一是利用国内比较普及的中间体7-ACA,但是三甲基碘硅烷(TMSI)是一种在我国缺口较大有机硅化物,它的价格较高(270元/公斤),所以7-ACA为起始母核的方法要取决于三甲基碘硅烷,但相比另外两种方法来说,是最经济的一种。目前国内代表企业是齐鲁安替比奥制药采用7-ACA母核起始的合成方法。第二种方法中,虽然GCLE是最为廉价青霉素的下游产品,但GCLE本身的价格并不低,去年平均要在1100元/公斤左右,并且它的分子量大于7-ACA,所以用同等重量的GCLE合成头孢他啶收率就小于7-ACA,相比用7-ACA的成本就高了许多。因此,第二种方法主要取决于GCLE价格。目前国内代表企业是广州白云山制药厂采取GCLE母核起始的合成方法。第三种方法则取决于采购的头孢他啶二盐酸盐价格,我国主要从印度进口头孢他啶二盐酸盐。据健康网统计,这些年进口到岸价格不断下降,2004年到岸价最低可达到260多美元/公斤,即使每年都在降价,仍不能与前两种母核开始合成的成本相比。三种方法中头孢他啶二盐酸盐是最高的一种,所以近年中国进口头孢他啶二盐酸盐的数量越来越小,一些原以它为中间体的企业基本放弃了这种方法。克隆“曲松”尚需耐心如果仔细分析同是第三代头孢菌素重要产品的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的市场发展轨迹,它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头孢他啶现在的规模只有头孢曲松的十分之一,远不如头孢曲松大。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都是先后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原研机构分别是罗氏与葛兰素史克,她们都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和国内生产销售队伍。但从原料药价格相比,头孢曲松价格在1200元/公斤,而头孢他啶却是它的2倍多,达2700元/公斤。去年,头孢曲松经过制剂零售价下调50%之后,便为头孢曲松的普及带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头孢他啶也同样碰到这样的降价遭遇,但是由于原料成本价格居高不下,很难想象会有头孢曲松这么快速的放大增长。可喜的是,头孢他啶原料生产企业仍在不断努力,力求降低成本,希望把头孢他啶打造成为“第二个头孢曲松”。

  (信息来源:医药保健频道子站)

  文章类型: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