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建设银行前董事长张恩照因涉嫌腐败已被撤职并正在接受调查的消息一经媒体披露,便迅速成为各界人士广泛关注和热烈议论的焦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人们关注和谈论这一消息的热情似乎已出现明显降温,但事情并没有也不应该就此结束。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通过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诸多深层次问题,迫切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客观全面、细致深入的冷静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确定有针对性的治本之策。
应该说,高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的金融行业出现一个张恩照事件也许本不该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但金融业内近几年中频频出演高管落马,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在“张恩照因个人原因辞职”以前,从2002年开始,因经济问题落马的金融高管有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中国光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朱小华,华夏银行原行长段晓兴,中国银行原行长王雪冰,中银国际前副总经理梁小庭,原中国银行副行长、时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的赵安歌,原中国银行副董事长、中银香港总裁刘金宝等。而且银监会去年全年共查出违规金额5840亿元,各类银行机构处分违规人员4294人,有各类机构高级管理人员244人“落马”,被银监会依法取消任职资格。
金融高管问题频发显然不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必然产物,但毋庸讳言,这些事件的发生说明中国金融业问题多多。金融业的改革一直为人们关注,对于业内的风险防范,也一直是银行业改革的重点,但一些制度性因素在多次改革中并没有完全解决。金融高管出事,从表面上看是一个金融腐败问题,但实质上是一个代理人对委托人的“不忠诚”问题。那么中国的金融高管为什么会对委托人“不忠”呢?
权力缺乏市场约束是重要诱因
金融高管频频出事,固然表明金融高管本身的道德素质存在问题,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它反映了市场环境、制度建设、外部监管和公司治理问题。前文已叙,金融高管出事,实质上反映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规范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市场关系,而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同时还应是一种契约的关系。但在实际上,中国的金融高管则是以政治关系代替市场关系,以上下级关系代替平等关系。金融高管也是“经济人”,金融高管出事,是金融高管为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权力缺乏有效市场约束的情况下与委托人之间博弈的结果。“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金融高管出事的重要诱因在于,权力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
金融高管频频出事,暴露出我国金融界传统的人事任免机制存在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金融高管基本上不是由市场选择而是由组织任命的。因此这些高管更多的是对上级组织而不是对所在银行负责,这便造成个人权力过大,缺乏市场的有效约束监督。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规范和有效的用人机制是:在市场上选拔人才,以市场方式对待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银行业改革必须进行人事任免制度创新。否则,将难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市场约束也是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资本协议框架中的三根重要支柱之一。当然,为了实现市场约束支柱作用,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前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市场的力量,他认为,市场的约束力量在中国需要突出培养。“这个力量可以通过公司上市、股份制改革等来进行推动,这样投资者的作用就开始体现了。现在客户也应该成为市场的力量。”
好的银行家产生于竞争的市场
毋庸讳言,中国的金融高管频频出事,不能抹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贪污腐败、弄虚作假,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金融界的弊病之一。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金融高管不能独善其身,似乎仍然存在滋生和蔓延的土壤。这里固然有中国银行业整体改革滞后的原因,但说得更到位一点,金融高管落马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银行业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只有竞争的市场,才能孕育出优质的商业银行和银行家。因此,必须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银行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政府要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去积极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