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林泽炎认为,人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相关因素,提升人才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根据有关研究,1980—1998年期间,中国的综合国力30%以上源于人力资源,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70%以上源自人力资源,国民素质要素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这些特点在城市或某一区域显得更加突出。
就当前地方政府和国家层面旨在提高人才竞争力的规划来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
题:(1)政府“主导”而不是“引导”人才开发,妨碍企业在人才开发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及其作用发挥;(2)注重人才“数量”积累,缺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质量”优化;(3)强调“虚化”的口号式战略规划,缺乏落到“实处”的操作性较强的制度技术设计;(4)大力引进人才,却不愿意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妨碍人才价值的有效发挥;(5)某些自视其为人才资源开发主体的地方政府将其所谓有助于人才发展的“恩惠”强加于人才,却很少关注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才个体的“主观诉求”。
鉴于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提升有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竞争力措施。
一、强化“市场化”培养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和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不断扩大人才储备基数;二、合理配置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匹配度;三、搭建平台,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四、引导人才“非认知型技能”培育,充分发挥人才效能。
此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我国家庭中,子女教育费用排在居民总消费的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家庭实际上成了教育投入的核心主体。这在基础教育领域会加重家庭负担,在继续教育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会使民众的教育机会及专业方向选择带有巨大的盲目性。对于中国教育,真正短缺的并不是经费,而是所谓的“体制性短缺”,是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控制。目前的“教育产业化”呈现“宏观主导、微观放开”的畸形状态,其后果就是“宏观管死,微观搞乱”。正确之途,正如我国在经济领域已经实现的改革,应逐渐破除对教育资源的控制,消除体制障碍和歧视性政策,通过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来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