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财经圆桌论坛] 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不平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15:02 上海证券报

    赵晋平: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合资合作的能力。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开拓需要进行海外投资,是值得鼓励的行为

    梅新育:海外投资事前要充分评估各类风险,看看有无能力应对;同时采取正确的跨国经营策略,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主持人:卢晓平 程勇 记者

    嘉宾: 赵晋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开发,成为这几年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亮点。但是,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西班牙中国鞋事件余音未了时,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又受到美国政府的干扰。该怎样看待这些磕磕碰碰的事呢?中国企业走出去应注意哪些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跨国并购需防范政治因素干扰

    主持人:目前,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受到来自美国政府的干预,您们对此事有何评价?

    赵晋平:中海油参与国际竞购,表明我们的企业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合资合作的能力,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需要进行选择的结果,这是值得鼓励的行动。

    但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出现了政治干扰,是由于所并购的特定国家和特定企业。如果企业并购行为被政治化,很可能会使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受到一定的影响,既不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国际环境下的相互间正常投资运作。

    但不可否认得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将面临更多的政治障碍。过去中国吸引外资,有观点认为中国掠夺了国外的资本,分流了世界财富,散布"中国威胁论"。现在,我们走出去了,又有观点认为涉及他国的国家安全问题,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等等,也说"中国威胁论"。这说明国际上对中国的看法和心态是有一定问题的。当然,也要给这些观点一些时间,毕竟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我们自己讲是新事物,对国外讲也是新现象,有各种反映是正常的。

    梅新育:尽管某些美国议员提出的审查理由在我看来不怎么站得住脚,但是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还是相当正常。

    不过,这件事情也说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可能面临的政治因素干扰不可忽视。尤其是美国,不仅传统上相当重视对外资的政治安全审查,而且某些政治势力将中国视为唯一潜在战略对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美国这个外资政策最自由的国家,由于泛政治化倾向突出,可能是发达国家中政治风险最高的国家。从1990年以来,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行动已经数次因为政治原因而历尽艰辛。

    海外投资可以把资源作为重点

    主持人:您觉得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几种类型?您认为哪一类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流?

    赵晋平: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参与国际上的资源开发,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如矿产资源的开发和能源领域的开发;第二类是开拓国际市场,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提高自身产品份额,通过投资活动提高品牌价值,这要求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竞争力;第三类是到当地进行直接投资,绕过贸易壁垒,比较典型的是向发达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向欧盟和日本等对我国有很强贸易壁垒的国家。

    中国的直接对外投资最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和中国政府坚持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直接相关的。去年,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36.2亿美元,增长27%,其中,采矿资源投资的占到50%以上,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上可以看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集中在和矿产资源开发相关的领域。从今后发展趋势看,仍然还是第一种是我们主要采取的形式。

    梅新育: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目的包括获取海外销售渠道、获取发达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规避贸易壁垒、获取重要原料和能源来源等等。这几项在未来都是重要的,但其重要性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而会有所变动。

    在长时期内,我国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总体上将趋向上升,我们需要扩大开发海外资源的规模,因此可能在未来这一类的投资和并购会比较多一些。在我看来,尽管目前有一些中国企业试图通过并购获取发达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但我估计他们的这种目的会受到一些限制,因此以后这种类别的并购可能会少一些。

    走出去要重视投资项目本土化

    主持人: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当地社会产生了一些摩擦。我们该怎样防范和化解这些投资风险呢?

    赵晋平:在任何地方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一个对本地经济的影响,我们把它叫做"本土化"。来自欧美一些国家的投资本土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尤其是美国、德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一些。

    从目前我国对外的大型并购案例来说,我本人认为还是基本成功的,但并不排除中国有的企业出去并购,并没有给企业本身带来很多利益,而且企业业绩与并购本身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企业投资要获取收益,但首先是一定要融入当地的社会和人民,使当地认可企业也是当地经济和当地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否则难以立足。

    此外,投资之初就应该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可行性研究。

    梅新育:从中海油这次事件来看,政治因素干扰是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需要政府、企业一起应对。

    如果说给企业支招的话,我觉得首先企业在事前要充分评估各类政治因素干扰的可能性,看看自己有无能力应对,同时采取正确的跨国经营策略,从源头上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尤其要尊重当地社会文化传统和风俗,避免发生劳资纠纷。

    从政府角度来说,可以做的包括扩大与贸易伙伴国的交流,改善华商在海外的环境;完善双边和多边投资保护机制;建立区域投资保护机制;完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工具等。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世界经济新闻 全部国际贸易新闻 全部能源新闻 全部欧盟新闻 全部贸易壁垒新闻 全部商务部新闻 全部国务院新闻 全部中海油新闻 全部出口新闻 全部优尼科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