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巨头移情非专利药
瑞士诺华将与太极集团组建合资OTC公司———虽然记者昨天向诺华中国公司求证并未得到肯定答复,但作为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生产商,如此看中中国市场,本身就给各种新政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医药市场,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国际巨头看好非专利药市场
据悉,诺华和太极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接触,且目前已有初步意向,组建我国最大的非处方药(OTC)公司。虽然双方对最终结果都三缄其口,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结局如何,都不会改变一个事实:诺华将投巨资进军中国非专利药市场。早在今年2月,瑞士诺华就以56.5亿欧元战略收购两家非专利药品制药公司,并将它们并入山德士公司,从而使山德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专利药生产商。与此同时,包括葛兰素史克(GSK)、拜耳、辉瑞等一些跨国药企对非专利药市场也显示出浓厚兴趣。GSK对中国非专利药市场投入加大;而去年7月,拜耳斥资23.8亿欧元收购了罗氏大众药品部。国际巨头如此青睐非专利药,并非一时冲动。一方面,虽然专利药的垄断利润很高,但风险越来越大,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在寻求专利药新技术时也焦头烂额;而另一方面,非专利药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消化不断高企的经营成本。当然,先行者诺华的成功也树了一个良好的范例———这两年,诺华非专利药品事业部门一直有高达60%的增速。
为本土药企打开一个思路
全球制药巨头移情非专利药表明非专利药照样有利可图。作为97%都是仿制药、急于拿出独家产品的中国药企,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价格低廉的非专利药仍有市场。事实上,摆在面前的就是一个巨大诱惑:在未来5年中,非专利药销售额将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快速增长,而专利药物的销售额增长幅度不到10%。到2010年,非专利药的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但问题是,如果跨国公司也来加入这个市场的竞争,实力小得多的中国药企将何去何从?印度仿制药的成功或许提供了另一个例证:印度虽然也属发展中国家,但其不但在本国仿制非专利药品,还将药厂设到美国,在美国销售非专利药。“关键是技术过关,”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研究所一位专家指出,中国药厂应从现在开始就进行制药技术和即将过期专利药的攻关,只待时间一到,就立即能生产上市。据悉,到2008年,全球大约有30种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药品,将失去专利保护,总额在600亿美元以上。
立足国内深挖富矿
本土企业在国际化的浪潮中,纷纷谋求走出去的良策,却没有发现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巨头磨刀霍霍的对象。因而在专业人士看来,诺华们大举进军中国非专利药市场,还有一个可借鉴之处:制药企业应当适当停止“走出去”的步伐,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本土仍是淘金佳地。据了解,我国非专利药生产企业规模都比较小,而且由于产品撞车严重,平均利润只有5%-10%,而国际上非专利药平均利润为40%—60%。联手应对跨国公司的“围剿”,“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李磊的建议是,一是要优化自己的品种,深挖非专利药市场这个富矿;二是立足本土,选择中药作为抗衡点;三是建立联盟,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他指出,若能如此,在跨国药企大军压境下,将是中国制药企业实现一次“比GMP改造还要有力度”的产业升级。本报记者 汪令来(观宇/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