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首钢搬迁迈出实质性首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 15:24 商务部网站

  在经过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后,首钢宏大的搬迁计划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7月2日,总投资64亿元,产能150万吨的首钢冷轧薄板生产线在顺义奠基。顺义冷轧项目与曹妃甸项目并列为首钢搬迁调整的两个重要项目,也是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之一。

  另据来自北京市环保局的消息,为呼应首都“蓝天工程”,首钢将很可能在本周末关停已有47年历史的5号高炉。关停5号高炉不但是自今年2月初,国务院批复首钢实施压产、搬
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后,首钢关闭的第一座大型设备,也是首钢兑现环保承诺,保护北京大气环境的实际表现。

  短短十天之内冰火两重天的关停和开建,预示着首钢多年的平静将从此被打破。而这仅仅是首钢重生的开端。一座规划中目前国内最领先的大型钢厂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涉钢产业整体搬迁,不仅创下了共和国历史上搬迁动作的最大纪录,也给曾经辉煌也一度沉寂的首钢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顺义新厂主打高端钢材

  首钢冷轧薄板定位于国内市场急需的高端汽车板和家电板,生产线建设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在项目全过程中体现节水、节地、节能的要求,力争高效低耗,环境友好。预计顺义新厂竣工后可年产高附加值的热镀锌板80万吨、冷轧退火板70万吨,这两种板材恰恰都是目前国内最短缺的钢材产品。

  来自中国钢铁业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冷轧板全年的消费量为2668万吨,而国内的产量仅为1589万吨,近一半的冷轧板都要依赖进口。镀锌板未来的市场前景更是广阔,去年镀锌板年消费量为807万吨,其中434.9万吨都来自进口,比例超过50%。

  预计顺义新厂正常年份的销售收入将达到61.8亿元,净利润6.28亿元。据首钢集团新闻处介绍,顺义冷轧钢厂将成为首钢搬迁后人员安置的载体之一,同时也可为曹妃甸新钢厂积累建设资金。

  按时搬迁保证奥运

  首钢董事长朱继民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首钢将分阶段压缩北京地区钢铁生产能力,争取2008年首钢北京石景山区涉钢系统完成搬迁,实现部分冶炼能力停产;到2010年年底,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只保留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以及不造成环境污染的销售、物流、三产等业务。一旦无法在2008年之前完成全部搬迁,实现全部停产,首钢在奥运会期间将实施特殊措施,包括临时性减缓、停产部分钢铁生产能力,以及在奥运前加大对石景山环境治理的力度。

  新钢厂技术世界领先

  根据初步规划,为了将首钢集团新厂建设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先进钢铁企业,首钢目前的装备将至少淘汰90%。

  新钢厂的整套工艺装备均是当今世界先进配置。据曹妃甸钢铁围海造地公司总经理杨春华介绍,新钢厂紧邻25万吨矿石码头,为国内独家;两台550平方米的烧结机、四座7.65米的焦炉以及一台宽2250毫米的热连轧轧机均为目前世界最大规模;两座5500立方米的高炉、三座300吨的转炉以及一台2230毫米的冷连轧轧机均为目前国内最高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新厂建成后,首钢每年将节约1000多万吨矿石的运量。同时,规划中的钢厂消耗水资源将是目前全国平均消耗水平的1/3,能源消耗也将比现有平均水平下降30%,而且排出的废弃物可以得到循环使用,用炼钢余热开发海水淡化,浓缩的海水将发展盐化工产业。

  推窗见海闭户听潮

  人员安置也是首钢搬迁需要面对的一道大题。对于随厂搬迁的职工,首钢董事长朱继民介绍了一些初步设想:按照既照顾好职工生活,又妥善处理好企业运转的原则,计划采取集中工作、集中休息的办法解决远途工作的问题。“比如说集中工作一个星期,再回来集中休息两至三天,或者集中工作两个星期,回来休息四到五天。”

  作为曹妃甸钢铁围海造地公司总经理,杨春华无疑对于首钢的新“家”有着更为明确的认识。据杨介绍,首钢新“家”,即曹妃甸大型精品钢铁基地的总规划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面积11.95平方公里,投资额达到13.97亿元。2008年之前不仅要使新钢厂陆续投入生产,还要为厂内职工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园区,并完成基本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

  杨春华为新钢厂的员工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职工公寓区傍海而建,每间房间都做到“推窗见大海,闭户闻涛声”。每天下班后人们可以从容地在海边散步,晚上也能在大自然和谐的涛声陪伴下安然入睡。公寓区内休闲购物、幼儿园、医院、体育场所等一应俱全,每逢周末,职工可以回北京与家人团聚休息,也可以把家属带到海边一起度假。

  又一次行业领跑

  首钢搬迁在近20年的论证下终于尘埃落定,也成为了国内钢铁行业争相问道的热点。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令整个钢铁产业至为关注的消息也在今年春天揭盅,那就是建国以来针对钢铁行业的第一部政策——《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下简称《政策》)。

  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政策》。《政策》将以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引导我国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钢铁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使中国从钢铁大国真正成为世界钢铁强国。

  作为第一部钢铁行业准入标准,《政策》旨在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中国钢铁业发展的老问题——钢铁工业产能扩张过快,供需趋于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

  根据中国钢铁协会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中国已连续9年钢产量世界第一,2004年粗钢产量达到了2.72亿吨,占全球钢产量的四分之一强。产量虽如此巨大,但市场需求却落在了后面。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调查预测,2010年国内钢材实际需求量3.1亿吨,而2005年国内的钢铁能力就能满足这个市场需求,也就是说,钢铁工业投资已超前5年。

  作为一个具有86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首钢在1994年就超过了800万吨钢的年产量规模,但产品档次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急需进行结构调整。

  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说,首钢将利用这次搬迁之机,不但要采用新的先进技术,而且要解决品种结构根本性的调整,削减国家发展所不需要的产能,发展国家急需要的产品,建成一个真正面向未来、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

  曹妃甸新钢厂的规划印证了朱的说法,新钢厂建成后,将会生产我国目前急缺的造船板、桥梁板、锅炉板、汽车板、硅钢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可以带动整个钢铁工业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够面向国际进行竞争。

  另外,《政策》对于钢铁产业的规划也有可能重塑中国钢铁业的版图。“从政策规划来说,今后的钢铁企业要布局在大港口,尤其是一些优良的深水港。”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说。李作为专家,参与了此次《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草案的起草。

  李新创表示,从历史的产业布局来看,我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如首钢、武钢和太钢等,都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城市或者水资源紧张的地区。这种布局造成的后果是运输量大,成本高,污染严重,资源浪费。“这次首钢的搬迁正是符合产业调整方向的。”李新创说。

  中国钢铁协会科技环保处处长曹真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首钢搬迁是创世纪之举,将对大城市的重工业如何搬迁,以及中国钢铁工业合理化布局积累经验。”曹真认为,原先的钢铁企业目前在水资源、环境容量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而首钢的经验对于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新首钢向着大海迁徙

  巨大的吹沙船卧在波浪翻涌的海面上,海水激荡起层层浅灰色的泡沫,视野所至的海域都将在未来一年内被一点点填平,并夯实成坚硬的土地,继而耸立起巨型炼钢炉。这就是位于河北唐山、被誉为“北方最大的深水良港”的曹妃甸,北京市最大的国有企业——首钢集团,将与河北省最大的钢铁集团——唐钢集团在这里联手建起年产量800万吨的钢铁基地。

  告别古城,拥抱大海,是首钢地域的变化,也是首钢眼界的变化。面朝大海,走向更广阔的渤海湾,是新首钢的胸怀,也是新首钢的未来。在这个距北京约220公里的无名小岛上,牵系着被专家称为“我国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最系统的城市特大型企业搬迁工程”,孕育着首钢涉钢系统未来的新家。数以千计的首钢员工将身赴这片奇妙的土地,续写首钢延绵80多年的发展故事。小岛上的“河北一号工程”

  唐山市唐海县南部海域中的小岛——曹妃甸原本只是当地渔民们用来躲避风浪的地方,方圆不足4平方公里,在河北省地图上只有芝麻大小。但在未来几年里,将有几百亿的资金不断投向这片水域,这个小岛也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深水港口及颇富活力的工业基地。

  经过18.47公里的通岛公路,记者登上了这个被称为“河北一号工程”的小岛,响彻全岛的机械作业声打破了这里多年的沉寂。一个工人指着岛上一片平实的沙地告诉记者,传说这里曾建有一座小庙,用来祭奠一位姓曹的妃子,这就是“曹妃甸”名字的来历。

  唐山师范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孙秋生教授是河北省内关注曹妃甸岛的首位学者。他在跑遍了渤海湾内的所有港口后得出结论:“曹妃甸以水深为标志的自然条件在环渤海地区绝无仅有。”

  曹妃甸岛“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的地质条件使其成为天然的建港良址。据地质勘测显示,曹妃甸甸头向前延伸500米,水深即达25米,甸前深槽水深36米,是渤海最深点,天然海沟直通渤海海峡,建设30万吨级大型深水码头无须开挖航道;后方陆域则有150平方公里的滩涂可供开发利用。

  除水深优势之外,曹妃甸的区位优势同样明显。该岛位于唐山市区以南约80公里的海域,距北京约220公里,毗邻京唐港、天津港及秦皇岛港,更与唐山境内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相连。

  首钢新厂为何选中曹妃甸

  首钢的搬迁动议由来已久。唐山市发改委主任薛渤珣告诉记者,首钢在产业转移上可谓思之再三,曾有山西、山东、浙江等多个省份凭借各自的优势向首钢发出邀请,甚至许诺不少颇为优厚的搬迁条件。但最后,首钢权衡再三,还是选中了唐山的曹妃甸。

  那么,名不见经传的曹妃甸是依靠什么获得最终胜利的呢?对此,《国家发改委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的批复》给出了答案。在这份文件中,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到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

  据文件的初步研究论证显示,曹妃甸建厂条件优势明显:一是曹妃甸是我国少有的不需要开挖人工航道和港池的港口;二是冀东地区已探明铁矿保有储量44亿吨,是全国三大铁矿区之一,目前保护较好;三是曹妃甸岛与陆地之间有150平方公里的滩涂地,建厂可不占用耕地。

  新厂建设与填海造地同步

  目前曹妃甸围海造地工程已全面开工。小小的岛屿上,触目所及到处都是建设工地。数十台强夯机的撞击声向人们传递着一个确定的信息:曹妃甸的大规模开发阶段已经来临。按照计划,围海造地一期工程于今年3月2日正式开工,有效施工期为18个月。根据曹妃甸工程指挥部提供的蓝图显示,目前通岛公路两旁的水域都将被陆续填平,届时曹妃甸将与唐海县直接连通,面积达到上百平方公里。

  指着通岛公路路北的一片大海,曹妃甸实业开发公司工程师单春鹏告诉记者:“今年年内这片海区将被填成一块结实的陆地,保障800万吨钢铁项目如期建设。”顺眼望去,他所指的海面呈现一片阴暗的铁灰色,单春鹏介绍,这是由于不断抽取海水,水下的沙地已经依稀可辨的缘故。

  随着首钢搬迁一事的水落石出,被唐山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大钢”的新钢厂工程亦随之启动。曹妃甸实业开发公司负责人王钟敏介绍说,目前正在建设的是两个25万吨级的矿石码头,将作为日后新钢厂原料运输的主要停靠地。“我们要用18个月的时间完成通常需要3到5年时间的填海工程,但这并不代表着会在施工质量上降低要求。”王钟敏说,“新钢厂的建设将与填海造地同步穿插进行,既加快了工期,又不会影响新钢厂的工程进度。”

  “新首钢”渐露真容

  根据首钢新厂建设进度初步安排,围海造地工程将于2006年8月底完成,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新钢厂将炼出属于首钢集团的第一炉钢。

  “这将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沿海型钢铁企业。”曹妃甸钢铁基地围海造地工程负责人杨春华说。据杨春华介绍,此前中国虽然建有紧邻东海的上海宝钢,但旁边并无深水码头。新钢厂则不然,深水港离生产区不到1公里,20万吨级远洋轮可以直接用传输带把矿石运到生产线上。

  可以说,新首钢是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展示中国钢铁业水平的示范项目。按计划,新首钢要采用国内外最成熟和最先进的技术,全面降低水、电、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消耗,最终建成节约型工厂。

  每年节水上亿立方米

  污染环境是首钢搬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在环境治理的投入方面,首钢始终不遗余力,1995年到2002年,累计投入15.54亿元治理环境,实施了300多个治污项目,使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然而再大的努力也无法调和它与这座千年古都的矛盾。

  6月9日举行的“首钢搬迁调整环境保护对策”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出具的调查结果显示,首钢工业区的污染范围主要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向东则依次影响海淀区、中心城区和朝阳区,甚至能够波及到大兴、昌平等远郊区。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揭示了相同的结论,200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了62.5%,而首钢所在的石景山区去年全年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仅占全年的50.4%,在全市排在倒数之列。

  据报道,首钢在北京每年的耗水量高达5000多万立方米,而首钢涉钢产业搬至曹妃甸之后,当地将按计划相应淘汰700多万吨低水平钢铁生产能力,可节约用水6500多万立方米。新首钢虽然每年耗水4000万立方米左右,但这些耗水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解决,一是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每天排出的大量中水,二是在曹妃甸港区设计了一个海水淡化工程,每年可淡化海水3000万立方米。这样算来,首钢搬迁将为北京和河北东部地区每年节水1亿多立方米。首钢搬迁长达20年的博弈

  有关首钢是否搬迁的讨论一直是个沉重而又复杂的问题,且历时长久,一讨论就是20年。始终让决策者犹豫的是首钢给北京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和搬迁难度。而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一个如许庞大的企业搬迁获成功的范例可供参考,这使得首钢外迁的工作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盘设计,所有的决策都在一种小心翼翼的状态下进行。

  现在,当尘埃纷纷落下时,首钢的未来终于有了大致的轮廓。在漫长的决策过程中,企业的情感因素与经济收益交织在一起,个人命运与企业的关联被前所未有地关注,首钢及其员工几乎是带着一种矛盾的心情在等待决策的来临;而对于北京市来说,首钢搬迁不仅将决定一个企业的未来,也将决定首都北京将以何种面目出现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

  “社会贡献每年最少60亿”

  在北京乃至全国,已有80多年冶炼史的首钢始终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企业。其主导产品是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设施建设的首选用材,分别占国内市场约十三分之一和七分之一的份额,并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首钢总公司被评为北京百强企业之首,并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34名。

  截至2003年末,首钢资产总额为477亿元(其中钢铁业资产371亿元),净资产241亿元。2004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19亿元,同比增长39.9%;实现利润12.47亿元,同比增长21.6%,均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从1979年到2003年,首钢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358亿元,为北京市、新中国的冶金工业,乃至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有北京市领导这样评价:首钢对北京的社会贡献额每年最少为60亿元,其中包括上缴财政收入20亿元,支付工资及劳动保险费20亿元,福利性支出、培训费及贷款利息等20亿元。

  污染问题始终争议不断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首钢的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便有“首钢建成、首都搬家”的说法。随着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申奥的成功,首钢发展与首都环境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首钢必须整体搬出北京。”这是1999年初北京市人代会上十几位代表共同的声音。他们指出,首钢对大气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污染必将“影响北京城市化的进程,影响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

  200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在给北京市政府一封《关于解决北京市空气污染和地下水位下降问题的建议》的信中这样提到,“现在北京市的上空有个黑盖,黑盖的中心就是石景山,到了晚上就往市里移,往下沉。钢铁厂的炼焦炉在炼焦过程中由于需要往焦炭上喷水,大量的酚进入水中,废水渗入地下,严重地污染了地下水。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办法,是把首钢有污染的项目全部搬迁出去。”

  此信后由梁启超的孙子,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环境专家梁从诫于2001年9月16日转给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刘淇。梁从诫在信中附言道:“如果还不能抓住奥运这个难得的机会,就此采取断然措施,这个大污染源必将后患无穷,最后还得解决。而拖得越久,其代价就越高。北京作为首都,未来只能发展低消耗、低排放、小运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决不能继续保留与此相反的重、化工企业了。”

  随后,国家发改委开始了漫长的调研过程,关于首钢将迁出北京的消息几经传出,又被屡次否认。

  多方尝试跨越“绿色”门槛

  在外界对于搬迁与否争论得沸沸扬扬之际,首钢依然希望通过企业转型和加大环保力度来避免搬迁。彼时,首钢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尽量偏重于选择没有污染的高科技产业及项目。

  1993年,首钢开始涉足芯片产业,并将大量资金投向机电、汽车、建筑业、保险等多个非钢领域。是时甚至有“首钢不再以钢为纲”的说法,但几年过去,尽管投入金额很高,但投资收益却很有限。

  根据首钢股份2003年财务报表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仍然以冶金为重点,达152亿元,占总收入的97.45%。而其他三项化工、电子、软件加在一起还不到总收入的3%。利润方面冶金占98.85%,而化工部分则达到了负数:-0.80%,首钢一向倾心的电子利润更是只占到1.91%。

  很显然,首钢遭遇的波折,缘于它闯进了一些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一番周折过后,首钢还是只能选择回到它所擅长的钢铁主业上来。

  此外,在国内其他三大钢铁集团大刀阔斧地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时候,首钢却不得不降低产能,并把大笔的投资放在环境治理上。从1995年到2003年,首钢累计投资16亿元用于建设和改造环保设施,2000年主厂区的废气和粉尘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了60%,2003年又比2000年下降了30%。

  迁走涉钢产业势在必行

  尽管首钢始终在努力寻求与首都的“双赢”局面,却依然不能满足北京市对于环境的要求。

  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要达到二级标准,各类污染源所允许排放总量仅为每年3.3万吨—4万吨,而目前的实际排放总量却达到了每年11万吨。扣除民用、交通、城市建设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等必需的排放量后,其他污染源排放的余地很小,只能大幅度削减工业排放总量。因此,首钢的涉钢产业只能迁出北京。否则,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无法达标,也难以实现申办奥运会时对环境质量做出的承诺。

  与此同时,首都北京的城市发展方向也得到了重新的规划和校正,按照“北京工业布局调整规划”制定的方向,高科技产业将是北京未来的发展重点。在此背景下,曾经作为支柱产业的钢铁行业将不复以往的辉煌地位。当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逐步落实之际,首钢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首钢开始了产业外迁的尝试。位于唐山的县级市迁安随之浮出水面,顺利取得首钢首次外迁的200万吨产能。目前,迁安钢厂已经于2004年正式投入运营。迁安的成功为首钢的产业搬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为今日的大规模迁徙埋下了伏笔。

  2003年9月15日、10月22日和2004年5月8日,北京市分别三次向国家发改委报送关于首钢总公司实施压产、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在此期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首钢涉钢系统搬迁方案进行了评估,并在有关方面意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正式上报国务院。至此,首钢涉钢产业的整体搬迁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作为在北京扎根80多年的第一企业,首钢带走了不再适应北京城市发展方向的涉钢产业,却留下了浓厚的企业文化和耐人回味的思想内涵。而首钢不仅仅是个案,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随着不同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规划的逐渐清晰,可能会有更多企业面临类似首钢的问题。届时,首钢搬迁的例子或许会成为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首钢历史上的第一 1958年,建成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石钢(首钢前身,石景山钢铁厂)有铁无钢的历史。 1964年12月24日,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建成,揭开了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 1979年12月15日,首钢2号高炉移地大修改造工程竣工投产,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高炉。 1992年10月18日,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银行——首钢总公司华夏银行正式开业。 1992年11月5日,秘鲁铁矿公司采取国际招标方式公开拍卖,首钢总公司在竞争中获胜。秘鲁铁矿公司是中国在海外投资的最大企业。 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3.71万吨,超过鞍钢居国内首位。 2004年7月28日,首钢第一台单机架冷轧板生产线竣工投产,结束了首钢没有冷轧板材的历史。(信息来源:机械电子频道子站)

  文章类型: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