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中国家电业格局变化趋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08:57 商务部网站

  

  得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登上了亚洲的霸主地位。小天鹅、科龙、春兰、荣事达、格力、格兰仕、新飞和海尔等8家已经挤身于亚洲20强,空调、冰箱、洗衣机占据世界市场的1/5。中国家电正在向全球家电的龙头挑战。

  

  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家电业的格局正在变化,并购风起云涌,大有向外必先安内之势。

  

  一、

  

  新一轮繁荣即将出现

  

  

  今天,中国家电业已经走出了前几年的不景气和资本纷纷流出的颓势,行业出现了整体复苏迹象。经过10多年市场洗礼和整合的中国家电企业,在未来3年至5年内将迎来新一轮的行业繁荣期。

  

  中国家电业整个行业的复苏时间要比其他行业短,而且家电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本身缩短了行业的发展周期,使行业从兴边-成长-成熟-衰弱的周期日益缩减,这一缩减有利于延长行业复苏和快速发展的时间。

  

  从社会容量看,光白色家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就有1500亿元左右。同时,中国家电业的世界级巨头也在崛起,如2003年,海尔的全球销售收入已由1998年刚刚开始明确国际化战略时的191亿元人民币上升到720亿茫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就达到100亿元。

  

  中国家电协会预测,中国家电市场近5年将保持5%至8%的稳定增长。

  

  所以,尽管西门子家电的中国区,总裁盖尔克曾预测,未来中国家电产业的利润率甚至低于银行的存款利率,但西门子并没有因此放慢进军中国市场的脚步。在西门子的战略里,未来几年内,其在中国的产品线要做到与西门子德国总部一致。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外资家电巨头都在寻找合适的方式抢占中国市场。2004年早些时候,日本松下在杭州动工的工业园更是引人注目-1000万台各类家电的产能、19亿元投资。

  

  二、

  

  产业集中度正在提高

  

  

  近几年来,中国的资本狂人顾雏军频频挥舞并购大旗,2003年5月收购科龙,接着拿下杭州西泠,同年12月,又把南京伯乐两条产能达50万台的无氟冰箱生产线和厂房等硬件收入怀中,形成了1000万台冰箱的生产能力,单就产能而言,已经坐上全球制冷巨头的宝座。2004年10月28日,又收购了中山威力电器,把脚踏入洗衣机行业。

  

  另一家电巨头美的则大手笔整合空调市场。其2005年销售目标确定为1000万台,其中内销600万台,外销40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

  

  为达到这一目标,美的开始大规模并购。2004年11月,广州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所拥有的全部42.36%华凌集团股权卖给美的,后者成为华凌的第一控股股东。此次股权交易总额达2.34亿元。

  

  对此,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何享健表示,美的收购华凌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继续做大做强制冷产业。此前的2004年6月3日,在“美的·东芝开利空调事业合资合作签约仪式”上,何享健勾画了美的的未来图景:2004年,美的将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力争到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何享健的武器是“通过收购兼并等各种途径实现相关多元化发展”。而将美的制冷、芜湖制冷、武汉制冷、商用空调等美的股份公司下属4家子公司各20%的股权转让给日本东芝开利株式会社,就是美的为此下的又一步棋。

  

  “中日美三国各自最强的空调制造企业结成的战略同盟,必将改变全球制冷产业的格局,”何享健信心十足,“可以预见,一个全球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一个新的世界制冷王国必将在中国诞生。”现在,美的的目标是进入全球制冷产业前三强。

  

  民企巨子斯威特也正通过购并,成为洗衣机行业中的大鳄。

  

  2004年9月6日,斯威特掌门人严晓群悄然出现在济南,与小鸭集团签订了一纸重组其洗衣机主业的协议。此前,斯威特于2004年2月份吞下中国最大的洗衣机生产商和销售商无锡小天鹅集团。

  

  根据严晓群既定的战略规划,斯威特将专注于白电行业,以小天鹅和小鸭为核心,逐渐形成800万台的洗衣机产能,占领国内市场40%以上的份额,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洗衣机品牌。

  

  斯威特重组小天鹅,一度被业内人士质疑其目的不纯,有资本炒作之嫌,而此次拿下已经“退市”的小鸭,似乎明确地向外界表明:斯威特并不是传言的资本炒手,企业到手就卖,而是的确想在白色家电领域有所作为。

  

  很明显,2004年,当国内大量急于找寻利益出口的资本在车市和手机市场的开拓中纷纷遭遇滑铁卢后,在2004年就要结束时,又找到了新的战场。那就是中国家电业。

  

  而中国家电业的主力产品彩电在逐渐向平板、大屏幕、高清等高技术领域转化后,国内企业能够获得利润的空间也越来越薄,但白电产品目前的发展状况相对来说,则还比较容易满足国内家电制造企业的利润需求。所以,今年TCL、海尔等不约而同地把新一轮巨资投向了洗衣机市场。

  

  与并购相伴而来的是中国家电业产业集中度的迅速上升。如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家电网发布的《2004冷冻年度空调市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4年冷冻年度中,中国空调品牌由150多个减至96个,淘汰率超过三分之一。其中,排行前10位的品牌占到总市场份额的七成以上,排行25位以外的71个品牌只能在不到3%的市场份额中厮杀,因此未来的行业淘汰将更加残酷。

  

  日本家电企业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并购整合过程,又经过10年沉淀才剩下东芝、松下、索尼、日立这些业界巨头,中国家电产业格局变化也正在慢慢翻版日本,但成长时间并不会比10年短。

  

  所以,中国家电业的整合大潮才刚开始,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三、出口的瓶颈必须突破

  

  美的集团有个梦想:到2006年,成为销售收入500亿元,形成下辖2-3个支柱产业、3-5家上市公司、4-5个知名品牌的综合性、国际化的产业集团。

  

  但目前,美的集团的总资产仅90亿元;2003年,美的集团销售收入仅175亿元。

  

  这么大的销售提升,光靠国内市场显然是消化不了的。而事实上,中国家电巨头们整合国内市场的用意之一就是占有尽可能多的资源,同时出击国际市场。如今,仅格力、美的、海尔和科龙四大空调品牌已经喊出2005年近4000万台的产销量目标,“这已经接近国内空调市场的总量”,分析人士说。

  

  为此,新一步的争夺目标是海外市场。如今,海外销售已经占据各个企业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而从未来两年的趋势看,这个数字还要被近一步放大。有业内人士估计,在未来的2005年,中国仅空调出口就会达到3800万套。顾雏军更是放言,将在2006年实现冰箱2000万台产销量,其中大部分依靠为国际巨头贴牌实现。

  

  “外销的一个作用就是利用产能,产能利用得越多,利润就越多。”顾雏军称,科龙已经拥有了800-900万台冰箱的生产能力,以及大约500万台空调生产能力,仅在国内市场根本无法消化。

  

  目前国内企业产品出口,主要依靠来自跨国公司的海外OEM订单,自有品牌的出口聊胜于无。由于国内市场极度饱和,外销渠道为各企业所争抢,OEM已经成为国内家电企业寄予厚望的收入来源。同时,由于国内家电业多年来寄望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赢得成本优势,因此库存积压严重,因此,走向国际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如目前全球彩电市场容量大约是每年1.6亿台左右,其中最大的市场中国大约有4500-5000万台;第二大市场欧洲,容量大约是3500万台;美国是第三大市场,容量约3000万台左右;其他市场约为5000万台。目前中国彩电企业全部产能约为8000万台,国内市场容量近5000万台。也就是说,中国彩电行业总计约有3000万的产能必须通过出口来释放。

  

  但美的集团一位高层总结了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3点致命伤:第一,所有中国企业都不是特别理解对方真正需要什么;第二,中国企业没有品牌影响力;第三,产品同质化严重。

  

  由于要拼命出口,中国家电企业还不得不接受一些苛刻条件。一方面,无法保障自己的品牌,据介绍,如今美的出口产品中自有品牌占25%左右,绝对数量在增加,但比例在下降,这不是一个好事情。另一方面,不得不承担起较高的应收帐风险。越大的买卖就越不可能开信用证,更不可能开现金,如果把自己保护的很好,市场也会离你远去。据报道,已经有一些企业正在深受海外应收账款拖累,没有坏账只是“运气好”。像中国的彩电巨头长虹就曾被美国经销商拖欠巨额货款。

  

  自望2002年起,国内彩电大佬们就放出了“进军国际”的豪言:长虹要做世界彩电大王,产能突破1600万台;TCL的目标是做世界级企业,2010年前年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创维更出豪言2007年成为全球彩电行业的第一名,出口800万台。然而,两年之后,国内彩电企业则陷入了欧美对华反倾销的泥淖,彩电出口一度不畅。

  

  对于家电企业而言,彩电反倾销只是海外家电贸易壁垒的一个样本,其影响极有可能波及家电全行业。目前已经有一些技术壁垒在制约中国家电产品的出口。而且,按照目前的出口增长速度,很可能到了2007年时,海外市场增容有限,造成出口幅度减缓。

  

  作者:锡士

  

  商务部 研究院 《中国外资》 2005年 第4期

  

  (信息来源:贸研院子站)

  

  文章类型: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