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健康是空调消费的必然趋势。近两年来,国内厂家在这两方面的技术改进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就目前市场来看,国内品牌在健康、节能的宣传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炒作成分。
节能健康多为概念炒作
逐个扫描国内健康空调,其健康技术炒作无外乎杀菌、抽湿、恒温、恒湿几方面,而杀菌净化空气主要技术支点也无外乎负离子净化、紫外线杀菌、防尘过滤网等一些在空调制造上非常普遍的技术。
在改变居室环境的质量指数上,国家有相关的标准。国内空调产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其市场竞争与技术工艺已开始高度同质化。很多企业只能在这些已经非常普及的行业技术里强加入一些附加功能,或者偷梁换柱地取些非常概念化的名称大肆炒作。所谓的健康空调实质上在引导行业朝着不健康的竞争方向发展。
空调节能领先于世界?
当国家能效标准就要下发的最后期限一天天逼近时,仅短短的半年时间,国内空调产品的能效比从3.4、5.6、7.0飞速升级,以至打破空调节能世界纪录。那么,是什么在驱使中国空调企业几乎空前绝后地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如果是炒作,透过这种浮燥的行业态势,我们应该如何为中国空调节能定位,其技术突破又在哪里?
国内空调业对节能技术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应该说是从2003年欧盟对出口空调能效指标出台后开始的。日本能源紧缺,电器节能一直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其1999年新能源法规定制冷量小于2500W的分体式空调的能效比要达到5.27以上;2500W—3200W的分体式空调器的能效比达到4.90以上。国内空调对节能产品的研发起步相比之下要晚很多,而且能效标准相对偏低,而且中国空调的节能制造工艺主要还在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
节能技术瓶颈在于系统优化
在讨论节能技术时,我们首先要知道,能效比并不是衡量空调节能好坏的标准。就技术而言,空调制造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达到节能目的:一是增加热交换器面积。二是采用优化管道设计、高效风机等方法提高热交换系数。三是采用高效冷媒、压缩机和高效电机等。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国产节能空调是通过单一的加大热交换器面积或采用高效冷媒等方法来提高能效比。单一采用增大热交换器达到省电效果的同时,空调单台制造成本也随之增加30%至60%,市场价格要上浮300至1000元之间,实质上增加的成本还是由消费者自己掏钱,如此说来,国产空调省电并不见得节能了。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李进博士是中国惟一一位获得国际制冷学会卡诺奖的制冷专家,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节能空调、新能源空调的研发。李进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空调节能技术的瓶颈在于系统优化,中国节能空调的工艺制造必须直面原材料不合理耗费的现实。
空调的能效水平与压缩机、换热器、电机、风机、风系统、制冷剂、控制系统、系统匹配等众多因素有非常密切的作用关系,提升能效水平是优化这些系统的综合工程,而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能效比值的提高必须与原材料的耗费控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上。
阻碍中国空调节能研发进程的系统优化工程,其基础条件是必须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这也是中国空调业在节能产品研发方面一直晚步于日本、欧美国家的主要原因。
市场上有某些空调宣称“终身高效”,不管是否存在炒作成分,但其所提及的方向性概念至少给国内空调节能研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议题:节能技术的稳定性。据了解,目前空调市场上的节能产品使用两三年后便不节能了,国家能效标准不过是厂家想方设法应付的一纸文书。系统优化是空调节能技术发展的趋势,而品质更大意义上决定了这种技术的发展进程。
《市场报》 (2005年07月04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