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宏观经济打“摆子”货币政策忙“填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 15:17 证券时报

    非“热”即“冷”,中国的经济运行似乎总是逃不出这个怪圈。如今,对通胀的担忧刚刚扫除,通缩的阴霾又陡然降临。宏观经济打起了“摆子”,宏观调控刚刚忙完“削峰”,现在似乎又要转向为“填谷”而备战。

    “经济形势正在朝‘坏’的方向转变。”中国社科院经济专家袁钢明对此颇为担忧。“因为宏观经济现在过紧了,对价格、企业效益、收入的预期都在变

坏,这绝对不是我们所要实现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他说。本周末,他将组织一批经济学家对此进行讨论。

    国家信息中心昨日发布的5月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也一定程度印证了袁钢明的分析。报告显示,经济增速已经下滑到绿灯区的下部区域,开始向“潜在增长率”方向回归。贷款总额和财政收入增长率在趋冷的浅蓝灯区,狭义货币量M1在过冷的蓝灯区,这几个重要的综合指标也基本上保持下行趋势。

    然而,当前宏观形势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发电量仍显示出过热的迹象,处于信息中心所列入过热的黄灯区。这与财政金融和物价指标的持续低增长率形成强烈反差,从而也加大了对经济走势判断的难度。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袁钢明认为,现在虽然还很难找到明确的原因,但肯定是与从去年4、5月份开始的货币紧缩和行政性紧缩措施有关。

    而另一方面,投资仍然显示出过热的信号,这是因为投资根本就没有降下来。首先,贷款利率没有降低,资金通过体外循环,实际投资依旧在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行政力量所支持的地方性投资和存量中央政府投资非但没有下降,甚至还有所上升。前五个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5%。比如,首钢目前新厂建设所涉及的投资高达1500亿,其他几大钢铁集团也都在加大投资力度,而去年的铁本事件所涉金额不过几十亿。因此,袁钢明认为,如果说投资的确还有过热倾向的话,那也是政府投资所致。

    对于今年宏观经济的整体波动趋势,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前高后低不可避免。二季度GDP可能会依然强劲,但三、四季度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第一创业固定收益部研究员王皓宇在其报告中指出,下半年宏观经济面临两大压力,一是来自房地产可能发生趋势性变化的打压;二是来自美元升值引起的货币价格相对变化给出口带来的压力,以及人民币汇率压力引发的国际贸易冲突对出口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达24%,它的回落必然使固定资产投资步入下降通道,因此,“三驾马车”中唯有消费的因素还比较乐观。

    既然“削峰”已经不再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那么当前就是要通过及时微调,给经济以活力,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延长新一轮经济扩张期持续的时间。大部分的专家对此观点都比较赞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尽管不认同通缩和经济快速下滑之说,但是他也提出,要采取必要措施,警惕通缩迹象。比如,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支持,促进房地产业的适度发展,稳定投资增长;努力稳定我国外贸出口环境,完善出口协调机制,努力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缓解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等等。

    而除了上述各种局部性的政策外,货币政策的效用似乎更加值得期待。有专家就提出,应该转向“松货币+稳财政”的政策组合,而绝非相反的政策。

    实行松的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可以是放松贷款和适当的提高利率相结合。放松对企业的贷款,停止去年以来实行的将贷款和项目审批捆绑在一起的政策,缓解目前所出现的贷款急剧下滑,特别是流动资金大幅下降的情况,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为控制好“松”的节奏,可以适当提高利率,增加企业乱用贷款的成本,用市场的手段给企业以约束。在货币供应量的把握上,M1增长率回升至16-17%,将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去年M1高达20%的增长一下子就降到了13-14%,到了上个月末,M1余额同比仅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同期低了8.2个百分点。而历史的经验证明,M1若持续低于15%的增长,就是经济紧缩,在M1已经低速运行将近一年的情况下,实际经济的运行可能已经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前期“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已经出现松动的迹象。有专家就指出,中央银行在其最近的操作和各种分析报告中,已经暗示出它的两个判断: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期向平稳期滑落,不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收缩银根;第二,公开市场操作中,过多的外汇占款不必完全对冲,允许多余的流动性提供给市场。而从5月底开始,央行已基本停止三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这就进一步对其略微宽松的货币政策倾向进行了印证。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