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上海6月27日电 6月25日,发展改革委宣布将汽、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00元和150元,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提高。当日零时,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大城市汽、柴油零售价全线上涨,涨幅0.13元至0.18元。这是自2003年5月以来,油价的第七次上涨。据《解放日报》分析,相比以往油价上涨,此次调价多多少少透着点新意。
调价间隔短了。国内汽、柴油零售价由发展改革委统一宏观调控,为保证市场相对稳定,以往调整时间通常间隔数月,此次却不同。5月24日,发展改革委全线调低了4种型号的汽油零售价,那是2003年5月以来国内汽油零售价首次下调,当时90号、93号、97号、98号汽油零售价下调幅度均在3%左右。仅隔一个月,6月25日,发展改革委又全线上调汽、柴油价格,两次调价间隔如此之短,前所未有。
“国际接轨”快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否调整,是以纽约、鹿特丹和新加坡三地市场的石油价格为定价依据,如果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上涨幅度超过8%,发展改革委就会对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进行调整,同时还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比如炼化企业的利润情况、国内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等。这种成品油定价机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动不与国际油价变动同步,通常比国际市场油价滞后3到6个月。此次却不同。6月23日,纽约期交所的原油期货价格一度冲破60美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仅仅两天之后,国内油价也宣告上涨,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调整“衔接”如此之紧密,前所未有。
冷静面对油价变动。两个“前所未有”,再结合前不久刚刚低调成立的国家能源办,让人完全有理由推测,这是国内油价加快与国际接轨、加快市场化进程的前兆。
其实这早已是业界由来已久共同的呼声。不可否认,由发展改革委宏观调控的油价,通过让国家和企业消化高油价成本,将国际油价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降到了最小,同时最大限度保护了普通消费者利益。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就是,2003年5月至今,国际原油价格涨了一倍多,而国内成品油零售价不过涨了30%左右。
然而,宏观调控的另一方面,是国内成品油价长期低于国际原油价,国内炼油厂以国际价进原油以国内价出成品油,往往是油炼得越多亏得越多,尽管可以通过产品深加工等渠道弥补一部分亏损,但被动“倒挂”难以持久。
应该看到,随着国际原油期货市场投机性日益加重和全球整体石油需求量的走高,国际油价的波动必将日益频繁。经济高速增长,使我国对石油依赖度越来越大,国内成品油定价国际化、市场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信息来源:五矿化工频道子站)
文章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