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十五”以来辽宁农民收入及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13: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关注的热点,其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十五”计划后期,国家出台了逐步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惠农举措,使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大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建国以来一直靠农业支援工业的格局有望打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正在到来,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通过对近十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辽宁省农民收入及其结构变化情
况的研究,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和主要来源,并通过与高收入省份的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农民增收的有效模式和途径。

    一、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变化情况

    “九五”初期的1996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50元,“九五”末期的2000年为2355.6元,到2004年达到3307.1元。2004年与1996年相比,辽宁省农民收入增加了1157元,增长幅度为53.8%,年均增长5.5%;与2000年相比,农民收入增加了951.5元,增长幅度为40.4%,年均增长8.9%。

    2004年辽宁省农民获得的收入中,来自农民家庭一产业收入人均1750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2.9%,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分别为1321元和380元,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9.9%和11.5%;家庭经营二产业收入57.3元,占纯收入比重为1.7%;家庭经营三产业收入184.5元,占纯收入比重为5.6%,其中家庭经营第三产业中收入最高的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人均72.6元,其次是交通运输业,人均70.6元,社会服务业收入人均12元。农民收入中,在本地企业从业得到收入人均245元,占纯收入比重为7.4%;外出务工收入298.1元,占纯收入比重为9%;在本乡镇地域内打工等劳务收入282.5元,占纯收入比重为8.5%;在非企业组织劳动得到报酬收入248.4元,占纯收入比重为7.5%;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240.3元,占纯收入比重为7.3%。

    二、近年来辽宁省农民收入的亮点

    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可明显看出近年来辽宁省农民收入的几个亮点:

    1、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

    1996年,辽宁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仅94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4%,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给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加之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价格持续走低,种植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纷纷走出家门从事劳务,务工收入逐年增加。2000年,辽宁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达154元,占收入比重为6.5%。2004年农民外出务工挣回70亿元,农民人均达到298元,占农民收入比重达9%,分别比1996年和2000年提高了4.6和2.5个百分点,获得的劳务收入分别是1996年和2000年的3.2倍和1.9倍,常年在外的打工者达100多万人,初步形成了以省内大中城市为主要务工场所的农民打工族。务工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2000年至2004年的几年间,辽宁省农民收入增长中,外出打工对增收的贡献率达到15%。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2、畜牧业收入增幅迅猛

    1996年,辽宁省农民家庭牧业收入人均158.6元,占纯收入比重为7.4%。随着粮食价格逐年下降,为解决“卖粮难”问题,各级政府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牧业收入随之不断提高。2000年农民家庭畜牧业收入人均达201元,占收入比重达8.5%。2004年农民家庭畜牧业收入已达到381元,占收入比重提高到11.5%,分别比1996年和2000年提高了4.1和3.0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的畜牧业收入分别是1996年和2000年的2.4倍和1.9倍。目前,辽宁省已成为著名的畜牧业产品外销大省,肉猪、蛋、禽等主要牧业产品大量销往北京、广东、深圳、香港等地,其畜牧业收入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3、转移性收入增加较快

    2000年辽宁省农民来自转移性收入人均61元,占收入比重为2.6%。2004年国家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种粮农户得到实惠,加之实行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导致农民收入中来自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2004年,辽宁省农民转移性收入人均139.7元,比2000年增加79元,增长1.3倍,占农民收入比重提高到4.2%,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4、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随着减免农业税政策的出台,多年来居高不下的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据抽样调查,2000年辽宁省农民的税费负担人均136.5元,2003年为80.1元,2004年人均仅48.9元,比2003年下降了38.9%,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64.2%,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三、影响农民收入的几个因素

    近年来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呈现下降趋势。与1996年相比,辽宁省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呈增加趋势。但2000年以来,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呈现下降态势,对农民增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0年辽宁省农民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收入人均277.5元,2004年为241.8元,下降12.9%。

    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增势缓慢。近年来乡镇企业改制,减员增效,企业效益好转,但从业人员减少,农民并没有得到实惠。2000年农民从企业获得收入人均226元,2004年为245元,四年间只增加不到20元,仅占收入比重的7.4%,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

    农民从非企业组织得到收入呈现徘徊态势。2000年辽宁省农民从非企业组织得到收入人均259元,2004年为248元,主要原因是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合乡并村等,使乡镇干部数量减少,村干部报酬降低,进而导致农民来自非企业组织的收入呈徘徊态势。

    四、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的主要差距

    1995―2004年的10年间,辽宁省农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在8―10位之间。其中1995―1997年三年连续位居全国第9位,1998年辽宁省农业获得特大丰收,位次升至第8位,1999年又降至第9位,2000―2001年辽宁省农业连续遭受严重旱灾,农民收入水平连续两年退居至历史最低的第10位,2002―2004年辽宁省农民收入均居第9位。辽宁省农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属较高的省份,1995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79元,高出11.3%;2000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03元,高出4.6%;2004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多371元,高出12.6%。但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农民收入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这里我们通过调查资料,找出与高收入省份的主要差距。

    与三个直辖市的比较:京、津、沪三市农村人口少,面积小,紧倚我国特大都市四周,具有距都市近、交通发达、信息便捷、受城市辐射作用强等特有优势。三市农民收入中来自一产业比重很小,绝大部分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其收入主要以企业收入为主,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而辽宁省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尚不足三分之一。其中上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已达到7066元,是辽宁省的2.1倍,多年来一直高居31个省(区、市)之首,其中仅来自企业收入一项就比辽宁省农民全部纯收入还多。三市中农民收入最低的天津市为5020元,仍是辽宁省农民收入的1.5倍。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辽宁省的1.9倍。2004年辽宁省农民收入与沪、京、津相比,差距分别为3759元、2863元和1713元。

    与浙江、江苏省的比较:主要差距在乡镇企业得到收入上。江浙两省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浙江省,其温州农民企业家已将产品打入欧盟市场。2004年,浙江省农民从本地企业得到收入人均已达1584元,江苏省农民人均1069元,而辽宁省人均仅245元,不足江苏省的四分之一,不足浙江省的六分之一。2004年辽宁省农民收入与浙江、江苏省的差距分别为2637元和1447元。

    与广东省的比较:主要差距在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上。广东省很好地利用临近港澳的地缘优势,众多华侨友人投资发展,三资企业蓬勃发展,不但很好地吸纳了农村本地劳动力就业,也给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机遇。2004年,广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66元,比辽宁省多1059元,而广东省农民仅外出从业获得收入一项人均就达到1370元,比辽宁省多1072元,辽宁省仅298元,仅相当于广东省的27.8%。另外,辽宁省农民从本地企业得到收入与广东省相比也有130元的差距。

    与福建省的比较:主要差距在本地企业得到收入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福建省农民收入曾低于辽宁省,1993年起超越辽宁省,至今一直稳居全国第7位,而辽宁省则在8―10位徘徊,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福建省较好地利用了与我国台湾省隔海相望、与台胞有亲缘关系的条件和优势,台胞到福建投资者不断增加,三资企业发展迅速,有效地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2004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福建省相比在本地企业收入的差距203元,高出辽宁省82.9%;外出从业收入高出辽宁省94元,高出近三分之一。同时,与福建省相比,辽宁省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2004年辽宁省农民收入与福建省相比差距782元。

    与山东省的比较:辽宁省与山东省隔海相望,同属环渤海地区。1995―1998年的四年间,山东省农民收入一直低于辽宁省1―2个位次,从1999年开始超越辽宁省。山东省农业经济的发展靠的是坚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之路,其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和现代农业方面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山东省是蔬菜生产、外销大省,寿光蔬菜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辐射全国各地,并大量出口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创汇农业优势明显强于辽宁省,人均蔬菜出售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寿光市耕地面积135万亩,而蔬菜种植面积达80万亩。水果生产尤其是在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普及方面也好于辽宁省。山东的蔬菜、苹果、大樱桃、栆等水果也大量销往辽宁省各地,而辽宁省则鲜有蔬菜、水果销往山东。山东省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和“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产品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农业出口创汇达83亿美元。2004年辽宁省农民收入与山东省相差整整200元,这也是高收入省份中与辽宁省差距最小的。

    河北省与辽宁省接壤,粮、菜、果、渔等农业生产结构与辽宁省类似,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在辽宁省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2000―2001年曾超越辽宁省。2002―2004年河北省农民收入紧随辽宁省之后,居全国第十位,2004年在辽宁省农业获得大丰收的情况下农民收入比河北省高136元。

    从东北三省情况看,1995―1997年黑龙江省在风调雨顺而辽宁省遭受自然灾害且正值粮价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连续三年超越辽宁省,之后未曾超越辽宁省;而吉林省农民收入一直位居辽宁省之后。由于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两省农民受益明显多于辽宁省,加之农业大丰收和粮价上涨,2004年两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在全国的位次前移,其中黑龙江省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5元,吉林省为3000元,分别列全国第11和12位。

    五、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1、保持粮价稳定,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2004年辽宁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粮食价格回升功不可没,保持粮食价格稳定对今年农民增收至关重要。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保持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同时,坚决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农民家庭畜牧业生产为辽宁省农民收入的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要继续加快以肉猪、禽、蛋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同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注重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搞好畜禽的疫情防治,巩固和发展辽宁省作为畜牧大省强省的地位。

    3、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

    辽宁省农民的劳务输出虽然起步较晚,差距较大,但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要充分利用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难得机遇,不失时机组织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层次、多渠道地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务大军的规模和档次,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尽快缩小与外出从业收入大省的差距。

    4、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近年来,辽宁省农民来自非农产业收入出现的徘徊,主要原因是辽宁省农村小城镇发展滞后,阻碍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放宽农村户籍管理,减免进入小城镇落户农民的费用,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创业和发展。要加强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促进农民家庭二三产业发展,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活跃农村市场,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5、加快农村产业化经营

    乡镇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场所。目前辽宁省农民收入与经济发达省份的主要差距在乡镇企业上。乡镇企业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使之转化增值。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重点是粮食、蔬菜、水果、畜产品、海产品和土特产品,在精深加工过程中,要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生产无公害、低残留的绿色食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要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