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绥化市成为了劳务输出的大赢家。2004年,绥化市在1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3000多个输出基地,共转移农村劳动力74.9万人,同比增长42.9%;实现劳务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4.7%,劳务收入拉动农村人均增收580元。
今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2.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8亿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700元,同比分别增长11%、29%和14%。截至目前,已经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占全年计划
转移的57%,比去年同期增加10多万人。其中,通过各级政府成规模组织输出去的农民已有300多批次,达10多万人。计划到2010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要达到130万人,其中输出市外的要达到75万人……
在天津静海县大邱庄镇和四党口中村务工就业的绥化农民工们做梦也没想到家乡的市委书记胡世英、市长于莎燕等领导会专程来看望他们。自2002年绥化市启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后绥化市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次天津之行就是针对如何变农民为市民、如何成批次转移农民、维护在外打工者权益等问题进行调研。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战略、一个产业在绥化已形成一个共识。可是,在此工作之初,全市上下思想并不一致。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束缚,受“一免两补”和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温保即安不愿走,老守田园不想走,怕担风险不敢走。对此,绥化市委、市政府下了不少功夫。在领导层面,着重解决了“重不重视”这个问题。教育每一个领导干部要落实到行动上,分解到责任上,体现到效果上,进而牢固树立抓劳务就是抓增收、就是抓富民、就是抓发展的思想,与整个经济工作齐抓共管,并举并重。在群众层面,着重解决了“想不想走”这个问题。帮助农民算好“三笔账”,即:“收入账”,通过种地与务工收入对比、投入对比、风险对比,让他们知道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道理,让他们知道“走一富二”的道理,进而对外出务工认同认可;“政策账”,告诉农民种地有政策,打工也有政策,如果家庭或家族一部分外出赚钱,一部分在家种田,可以享受双重政策,同时还广泛宣传土地流转、权益保障、就学就医等相关政策,使其解除后顾之忧,踊跃加入打工者行列;“效益账”,让农民知道,劳务输出既富百姓又富财政,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有甜头又有奔头,外出打工“挣回的是收入,改变的是身份,转换的是观念,影响的是几代人”。
如何让农民走出去?绥化市通过采取干部领、能人带、中介帮、自己闯等手段推进内转外输,已经趟出了产业带动型、围城吃配型、异地开发型、海外劳务型等多元转移路子;通过能人带动、领导对接、政府搭建平台、市场牵动和驻外机构联络等办法,在1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3000多个输出基地。
日前,恰逢绥化(北林)劳务输出暨培训对接大会召开。记者亲历了这个由绥化市委市政府和北林区委区政府共同举办的全市性劳务大集。据介绍此次对接变以往单纯的用工单位和政府工作部门的对接,为用工企业、培训学校、中介机构、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部门以及广大农民之间的多边对接。共有域内外190多家用工企业、培训学校和中介机构参加,提供了4.5万个用工岗位和3.8万个培训名额。5000多名从事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纷纷从各地赶来捕捉信息,寻求就业和培训岗位。会上共达成378份合同和意向形协议,用工岗位23149个;培训合同42份,招生计划4880人。还有610名农民直接和用工企业达成就业协议。与此同时,用工企业、培训学校、中介之间共达成合同(协议)92份。劳务大集之热闹、纷繁是令人惊喜的,更令人振奋的是绥化市劳动力的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输出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信息来源:绥化市地方商务之窗)
(信息来源:黑龙江地方商务之窗子站)
文章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