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生存忧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09:48 证券时报 | ||||||||
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在基金公司数量与基金规模突飞猛进的同时,部分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危机已经悄然到来。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净资产已跌到1000万左右,相比较其2002年成立时高达1亿的资本金计算,意味着在3年之内,这家公司已亏掉了90%的资本金;若这种情形继续,则该公司将面临全面亏空的困境。
烧钱行业 基金公司的净资产可能为零甚至负数,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与证券公司不同的是,基金公司亏损都是因为自身经营因素,诸如挪用保证金或是国债回购等问题还不会发生在基金身上。但无论原因何在,对其股东的打击都是非常巨大的。这意味着,投资基金公司不再是一门稳当赚钱的生意,相反,它可能是一个能在短时间内吞噬巨额资本金的烧钱行业。 对于上海这家基金公司的困境,业内人士表示,这已是部分小型基金公司的普遍现象,目前基金公司中亏掉一半资本金的大有人在,为了进一步节省成本,已有不少基金公司规定公司员工出差不能坐飞机,只能坐火车。 基金公司本身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行业,它没有特别的刚性成本需求,也没有庞大的员工队伍,然而个别公司能在3年之内亏掉9000万的资本金,多家基金公司2-3年的亏损就高达5000万,现行基金公司的高成本运行模式令人忧虑。 相对较长的准备周期,使基金公司在产品未发行时,就背上了沉重的压力,一基金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一个基金公司从筹备建立到发行第一只产品,需要3-4年甚至更长时间,每年基金公司所需的成本耗费都在1000万元左右。 按照有关方面要求,要设立基金公司,需包括“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拟任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从事研究、投资、估值、营销等业务的人员,拟任高级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不少于15人,并应当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在基金公司开业之前就得从市场上挖人,在产品发行前就得承受高昂的人工成本。” 一般来说,除来自股东单位的人员外,新基金公司直接从市场挖人,效率比较高,但因为目前市场上合适的投资人才缺乏而基金公司众多,导致人员待遇水涨船高,目前不少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待遇都在年薪30万以上,中高层待遇在40万-50万之上的比比皆是,一般推算,一家基金公司的年人工成本在1000万以上。 入不敷出 除预先的人工成本外,在基金公司开业前,需要交纳的成本还包括硬件购买费用、场地租金、软件系统购买、TA系统准备等等,业内人士分析,这些成本加起来在5000万以上。 而在公司开业后,由于管理层对新基金的管理相对严格,新基金公司第一只产品的发行审核周期相对也比较长,这也拉大了基金的成本,实际上,在成立2-3年后还发不出一只基金产品的公司并不少,这期间,基金公司的成本费用仍在不断支出,公司的资本金当然不断减少。 即使能按时发新基金产品,也不一定能弥补掉以前的成本支出,据估算,发行一只新基金的费用在1000万以上,这包括了广告费、对分销渠道的奖励、信息披露费、差旅费等等。按照今年头几个月股票基金的发行势头,往往在10亿元以下,而且发行后就直接面临净赎回压力。 “以目前的这种模式,新基金公司在发行产品3年内,是无利可图的。”一位基金业人士对记者坦言,业内认为,现在基金公司的年均运行成本在3000万元以上,加上以前年度高达5000-6000万的先期成本,如此推算,以新基金为例,它必须迅速达到30亿以上的股票基金管理规模,才能逐步维持日常运营和弥补以前成本。 根据有关统计, 我国37家基金公司2004年管理费收入约为35.33亿元,其中17家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在1亿以上;12家基金公司的年收入不足3000万元,最低收入仅为0.06亿元,这12家基金公司基本全是亏损的,个别亏损还很严重。 “对于老10家基金来说,它们管理费高的一大原因是有封闭式基金保底,新基金就不一样了,它必须靠新产品来获得收入。”一位基金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新基金很难创出品牌,我们有只基金业绩做的很好,评级也高,但基金的份额也还是一直在掉。” 高成本模式之忧 在以上基金公司亏损的原因外,另外的影响因素我们也不难找到,诸如银行业、保险业的进入对行业的冲击、去年股市的走低影响基金首发、我国证券市场缺乏丰富投资品种和上市公司等等,这些都可能影响了基金公司的份额增减,并降低了各基金的业绩。 现有基金公司的高成本模式更令我们忧虑,不少陷入困境的基金公司在削尖脑袋去争新基金发行的时候,固然可以“开源”,但这些基金又是否充分地考虑过自己亏损的根源和未来的方向? 基金公司的人工成本一向位居第一,不少基金公司经营业绩一般甚至亏损,然而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待遇一样动辄每年40-50万元以上,这种不与公司业绩挂钩的薪酬体系是否做到了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监督?就专业人士而言,在专业水准上并无明显高低之分,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与研究员的待遇普遍比券商的同类人士高出甚多,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基金公司往往租用当地最豪华的物业,选择最精致的装修,这种形式上的奢华又是否必要?在基金发行上,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集中的广告支出是否真的促进了销售呢? 除此之外,更令业内忧虑的是,在支付了高昂的成本后,基金公司是否真正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是否建立了核心优势,拥有核心的理念和忠诚的基金经理队伍呢?在基金投资理念一变再变、基金操作日益雷同、基金重仓股互相杀跌、基金经理于市场来来往往的时候,我们对此只有表示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