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萨特的爱情遗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5日 16:58 《财经时报》

  1905-2005 萨特百年诞辰

  无论是称其为“精神父亲”,还是骂他“神圣的恶魔”,萨特这个名字,已经和一个狂热的时代永远联系在了一起。即便到了今天,在萨特逝世25周年及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理论学说和作品,还有他放纵不羁的爱情哲学,依旧以某种方式让我们这个时代时刻不安

  □ 周江林

  生平与情史

  让·保尔·萨特 (1905~1980),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在他一岁多时去世。1924-1928年,萨特在有着现代法兰西思想家摇蓝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并结识了一同应试、获得第二名的西蒙娜·德·波伏瓦。此后的岁月中,波伏瓦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与战友,是萨特后50年生活和思想历程的见证人。

  40年代是萨特创作的黄金时期。战争与现实使萨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从战前的纯粹个人主义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有大量作品问世。1980年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数万名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为他送葬,表达深切的悼念之情。

  萨特是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人物,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几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萨特在数十年的创作活动中,完成了卷帙浩繁的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政治评论及文学的多个领域。

  在生活方面,萨特一直过着放纵不羁的生活,除了终身伴侣波伏瓦,萨特生活中一直不断地有女人,其中最著名的情人可能要算比安卡了,她后来将与萨特的这段经历写成了传记《萨特、波伏瓦和我》(也译作《被勾引姑娘的回忆》)。

  1955年,萨特和波伏瓦曾访问中国。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以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拒不接受官方给予的一切荣誉。

  萨特的重要著作包括,哲学方面的《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等,小说方面的《墙》、《恶心》和《自由之路》等,戏剧方面的《密室》、《肮脏的手》和《魔鬼与上帝》等,自传《词语》和随笔《境况种种》等。

  1968年5月20日,萨特在巴黎大学会堂向学生们发表讲话,冗长空洞的内容遭受到了空前的失败。结束时,萨特说:“我现在要离开你们了,我很累。如果再不走,我会以很多蠢话收场的。”

  在自己生前的最后15年,萨特无论在社会活动还是在学术活动方面,都越来越显得无足轻重。他的没落在西方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1980年,75岁的萨特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和罗素一样,由于对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现实问题,没有任何连贯性和一致性,一旦去世,萨特明星般的哲学说教也就丧失了生命。

  然而,也就在这一年,萨特在中国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在随后十余年的历史中,萨特的哲学可以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即便到了今天,在萨特逝世25周年及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理论和生活态度依旧以某种方式存在于中国文化的现实中。

  而今,当我们重新回顾萨特及其哲学在中国的当下意义时,无论是有人称之为“精神父亲”,还是有人骂他是“神圣的恶魔”,或者有人觉得他是个小丑,根本就不屑于一谈,但有一点,是无人能够否认的,那就是萨特这个名字,已经和一个狂热的时代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哲学老头的诡计

  有几人能像预言家那样安排自己一生?

  100岁的老萨特应该不讨人喜欢,不管如何“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今天这场回顾老人的运动,看上去是很异样的。

  人一死,肯定老了。萨特已死了25年,当然也不例外。当一个青年到了25岁时,他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不会太在意什么萨特(对其他领域的伟人也一样)实属常态。相反,如果,我们媒体(包括学究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曾经的伟人萨特也应该对当今青年、社会普遍具有意义,显然是痴人说梦。就是萨特本人也会对此发笑。

  同样,抱有萨特主义过时的结论也是幼稚的。

  萨特不是常人,是二十世纪不可多得的巨擎。从青年时起,他养成了一年读300多本书的习惯,每天写出上万的文字,“无日不写”成了他的座右铭。然后,副作用是萨特也为写作所害——一个可怕的没完没了的话痨,一个不真实的消失年龄段的中性人。

  在《词语》中,萨特自负地为自己下了结论:“我注定成为英杰,我死后将埋在拉雪兹公墓,在巴黎有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在外省、在外国有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街心花园和广场。”

  萨特像个预言家那样安排了自己的一生。这个非凡的写作癖,一生自诩为“出色的书简家”,多达50余卷的作品,显示了他心怀雄大的诡计——把自己做成文本,做成思想,像阉制品一样,尽管最终复活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延续一种微薄的存在。

  爱人萨特的遗产

  还在活着的时候,萨特就几乎承受了整个法国感性男人的对立面——反叛、理性,斜眼看世界,因而他如此不像他的祖国。这点既奇怪又有趣。

  从二十年代起,萨特迈进了哲学殿堂,随后勾引了波伏瓦。此时,萨特已经流露出好色之徒的面貌,既想要所有的女人,又不愿意负担一夫一妻的使命,喜欢多个女人陪伴。“我把独身作为一个生活原则。我生来就是一个老男孩。”所幸的,波伏瓦一直成为萨特各种出格行为的绝配。

  我总不信任这样的视觉:当今,法国、世界(也包括中国在内)好学的人们是如何热爱萨特的思想乃至为人。怎么回事?萨特又不是一种光滑的怀旧,也不是奢侈品,连带刺的玫瑰也是对他美誉了。他是一把匕首,带火的舌头,一种毒素……他只对少数人起到醒世的作用。我们这个时代怎么却自己高烧起来,将萨特这种洪水猛兽引进生活,用意何在?

  萨特在自己的戏剧《密室》中留下这样的台词:“事物完全如同它们所显示的那样——而在其背后……则一无所有。”这是一个阴暗的戏剧,三个生前罪孽深重的鬼魂在地狱里,互相勾引、纠缠,又互相戒备、提防。三人都在接受无休无止没有尽头的惩罚,每个人竭力从精神上折磨另外两个人,反过来每个人又受他人的折磨。正如其中一人在少有的清醒时所说,“他人,就是地狱。”三人堕入萨特式的地狱都是罪有应得,因为当他们可以选择实际上是个人生活时,都选择了不真实的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密室》原名《他人》,实际上萨特正是根据自己切身体验来表达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种种微妙之处——他、波伏瓦和奥尔加的“三重奏”关系是该剧的基本素材。

  伟人都是清一色的坏男人

  “我居住的空间的边界就是自己的皮肤。也许可以把爱人的触抚称作在边境上旅行。她怎样才会抵达你的内部?你的中心?”萨特天生具有做法国情人的才华,这个时候,超越了哲学萨特的可怕一面。

  1955年,《密室》中,22岁的金发女郎加娜·郎兹曼和萨特老情人万达一起担当女主角。波伏瓦喜欢她,萨特的任何的“偶然爱情”已经不会影响他和波伏瓦之间的关系。到来年届花甲时,他给女友写信,称呼十分肉麻,如“我的小亲亲”、“我的小甜甜”等,然后,对萨特来说,爱是周围的密码。虽然,他不断地有女人和终身性伴侣,但他很少感受到真正的爱情。生活是他公开的游戏,而爱,只是他游戏的项目之一。

  伟人,都是清一色的坏男人。这一点,萨特并不例外。

  在充分揭示了“他人即地狱”这个秘密之后,萨特本人也在自己死去之后成为整个人类及我们这个时代的地狱。他已死去的学说,还有他依旧流行的爱情哲学,似乎像幽灵一样,时刻让我们这个时代感到不安。

  其实,我们看起来不错的生活底下早就埋下了可怕的因素,只是这一切被他指出来了。究竟是视而不见,还是以更大勇气正视它,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抉择之一,也是萨特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