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与CPI背离隐含企业利润缩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 10:16 上海证券报 | ||||||||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背离已引起经济界人士的持续关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包括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和企业作为中间投入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反映的是工业生产领域的价格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仅包括工业消费品的价格,还包括食品价格以及多种服务(如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价格,反映的是消费领域的价格水平。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资讯 行情 论坛)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去年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 2004年以来,我国PPI一直在较高位运行,而CPI在2004年8月份达到5.3%的最高涨幅后开始逐步下行。今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涨幅与上月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CPI与PPI的背离仍然持续。 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但是,去年9月份至今,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笔者认为,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企业盈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重申2004年出台的所谓"两条控制线",使得本应提高的水、电、煤等价格上涨压力较大的产品价格,暂停出台了提价项目,这些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压力目前仍没有得以释放出来。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05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分析消息,绝大多数商品特别是消费品基本延续2004年下半年市场的供求局面,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61种,占26.8%,与2004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3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39种,占73.2%,与2004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3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可见,对于无法顺利完成价格传导的工业品,目前仍大部分供过于求,其价格仍无法顺利传导。 在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使最终消费品价格(CPI)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今年2月份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明显下滑,2005年以来,出现了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速下降、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净额增速上升的不良势头。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6%,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19.5%,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长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