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行业专题--医疗卫生业 > 正文
 

公立医院真的能回归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 05:12 中国青年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民营医院管理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家民营医院的代表们非常关注医疗改革问题,并探讨“市场化”该不该成为我国医疗改革的前进方向。

  近日媒体几乎“一边倒”的认为,公立医院应回归“公益”性质。

  医疗改革可走的路不外乎两条,一是以市场化为主体,一是以“公益”为主体。对于前者,不妨作如下假设:医疗供给的主体部分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社会救济性的医疗服务作为补充。在市场规范的前提下,假如该领域利润率偏高,便会吸引更多资本、资金进入,于是“供给”增加,服务价格根据市场价格规律趋于下降,该行业的利润率也逐步回归社会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购买到价格公平合理的医疗服务商品,而且,健康的市场竞争将带给患者越来越优质的服务和越来越实惠的价格。对于后者,也不妨作以下假设:由于政府在正常的医疗服务价格中注入了公益和福利因素,因此百姓在“购买”时将会更便宜、更实惠。而且,对于低收入人群的额外的医疗服务关照,也会更方便、更灵活。

  然而近些年的现实是:百姓看病,连规范的市场化背景下价格公平的医疗服务都无法买到,药价虚高、陷阱密布。据说目前公立医院占有的市场份额在90%以上,由此,医疗市场的混乱和非公平,其责任就不应主要归咎于民营医院。是否可这么理解:之所以提出公立医院回归“公益”这一思路,主要是出于一种现实的无奈,即公立医院存在的大量弊端无法通过“市场化”去解决,最后还是要仰仗政府的力量。即使这种目标选择和思路的确定完全正确,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那么在进入实施后,一系列的操作性问题仍然令人担忧。

  一是政府究竟有多大的投入能力。假如中央财政只能作某些基础性投入,那么,更多的投入必然落在地方财政肩上。问题是,中国之大,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地方财政状态差异巨大。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投入?即使有能力,应通过怎样的监督管理来保证每个地方投入的积极性?

  二是地方政府对辖内公立医院运作的管理能力。既然是政府主导,公立医院在决策、运作上便难免依赖性,它不可能像在市场化条件下那样,为了自身生存而千方百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千方百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外,既然不是市场化运作,则意味着公立医院的资产缺乏市场化背景下资产追求保值、增值的内在动力,谁将为这一大笔资产负责?办医院自有办医院的科学规律,有关官员是否能够完全掌握乃至谙熟这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三是如何解决医疗腐败问题。既然是政府主导办公立医院,则意味着政府手中将握有更多的审批权、对医院经营的干预权,有关官员将和医院的实际运作走得更近、和钱打交道的机会更多,于是意味着权力腐败的机会增加。遏制腐败的最根本途径是限制权力和监督权力,这与反腐败似乎是相悖的。

  作者:刘以宾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公立医院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