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士兵
“市场化”到底该不该成为我国医疗改革的前进方向?日前,卫生部首次站出来给了个“说法”。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日前指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早在2000年2月26日,卫生部等八部委联合就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国家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制定并实施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以形成市场竞争的格局,在竞争中求得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规模相差悬殊,从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形成不了政府期望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院充分竞争的局面,分类管理的政府目标难以落到实处。也就是说,产权不清晰和市场失灵,使我国的医疗机构的市场属性与公益职能发生了“冲突”,医疗体制改革也就迷失了“方向”。
这样一来,医疗机构往往都把医疗体制改革片面理解成了私有化,理解成政府甩包袱。对一些公立医院来说,他们也表现出了强烈的逐利冲动,出现了诸如公立医院与民间资本联合办医,个别公立医院的设备、人才也被抽调去创利现象;而对许多民营医院来说,则把医生的工资奖金与盈利指标挂钩,去实现医疗市场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说,不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想的都是怎样从病人那里赚钱,而不是治病。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公立医院的专家门诊“一号难求”,民营医院“看病贵”等现象。医疗机构普遍只强调营利性,也就背离了公益性。而一旦医疗卫生事业不具备公益性,必然就会出现许多的困难群体看不起病,危害到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在今天市场体制的大环境下,必须引入纠错机制,使医疗卫生成为公共服务产业,强化其公益性意义。
毕竟,医疗卫生资源,不仅具有市场所交换的资源的一般特性,由于其具有公益性,单一的市场机制下资源配置,会影响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这一资源的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用。现在,卫生部提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主要还是靠政府来解决,而不是走市场化道路。在我看来,这就是政府部门积极引入“纠错机制”,使政府在医疗资源配置中不再失灵。
我想,卫生部提出,医疗体制改革不是要走市场化,让我们欣慰的看到,只有重新界定了医疗机构的公益职能属性,医疗卫生事业才能走出“惟利化”误区,才能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业来重建或新建,才能让我们的社会不再出现太多的“看不起病、求不起医”的不正常的现象。
(晓航/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