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部崛起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选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 09:33 中国经济时报

  岳文海

  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对中部来说有压力更有动力,有挑战更有信心。如何才能抓住战略机遇期加速实现中部崛起呢?我们认为应当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明确“一个总体战略目标和思路”,充分发挥“两个综合经济优势”(区位和资源),依靠“三种力量”(国力、外力、内力),扎扎实实做好“四篇文章”(中心城市、县域经济、新型
工业化、现代服务业),落实“五大举措”(突破观念、创新优势、开放带动、科学发展、互动崛起)。

  明确一个

  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和思路

  中部崛起的总体战略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的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中部崛起为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对外开放为先导,以市场化为基础,抓住“三大机遇”(即世界产业转移、经济周期扩张、国家战略调整),突破“三大瓶颈”(即观念、体制、软环境),依靠“三种力量”(即国力、外力、内力),着力解决“三低难题”(即人均GDP低、城市化率低、开放度低)全力加速“三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促进中部地区科学文明崛起、高效快速崛起。

  中部崛起的总体战略目标: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明显与东部的差距缩小,中心城市或核心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赶上沿海发展水平;二是建立完善的经济内生的自主发展机制,发展速度快,经济结构优,增长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经济活力足,发展动力大,增长后劲足,发展潜力大。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建立符合“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机制,中东西三大地带实现互动协调发展。以上三条既是中部崛起的目标又是检验中部崛起的标准,力争经过5~15年基本实现上述目标。

  充分发挥两大

  综合经济优势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腹地,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居中的区位优势造就了独特的交通中心和通讯中心优势,已经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中心;既是要素资源中心,又是加工中心,又是市场中心,交易成本较低,区位竞争力强,易于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集群化发展,适宜发展成为加工制造业中心,适宜物流商贸等服务业的发展。

  2.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资源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力资源丰富。中部地区约占全国省级行政区总数的1/5,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全国的28.1%,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跨省输出基地,劳动力成本低,而劳动力的素质较高,因为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高,同时高等教育也比较发达,能够支撑各类产业的发展。(2)自然资源丰富。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山水旅游资源等三种资源优势造就了三大产业优势:一是农业资源优势,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输出基地,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是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是矿产资源优势,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如原煤产量约占全国的31.3%;三是山水资源优势,我国大多数名川大山都处在中部地区,支撑了中部地区山水旅游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3)文化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国革命的的摇篮,拥有古老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赣文化、徽文化等,文化积淀丰厚,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优势非常突出,与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交相辉映,非常适宜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紧紧依靠

  “三种力量”

  要实现中部崛起就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国力是条件,外力是捷径,内力是根本,就是要推动国力、巧借外力、启动内力,形成合力,这是实现中部快速崛起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1.中部崛起的推动要靠国力

  中部崛起是国家战略,客观上需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来推动。中部崛起的政策既要充分借鉴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政策模式,体现一般性政策公平,又要体现特色性政策倾斜,搞好政策创新,使组织更加严密、政策更加配套、措施更加有力、对策更加完善。重点是做好如下“四个依靠”:(1)靠国家战略推动。应进一步明确中部崛起战略的地位,在组织决策层面上成立中部崛起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战略层面上应抓紧制定中部崛起的战略规划,即发展方向定位、战略定位、目标定位、产业定位,实施步骤和任务分解,以及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对策;在实施层面上,应将中部崛起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到国家“十一五”规划之中。(2)靠政策推动。因为“中部塌陷”的主要根源是“政策塌陷”,所以实现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突破政策硬约束。中央对中部地区的政策取向,首先要实现政策公平,即在其他地区实施的行之有效的倾斜支持政策都适应中部地区,其次要依据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进行政策倾斜,尤其是应制定税收、财政、金融、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外经外贸、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配套政策。(3)靠财政转移支付来推动。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我国已经到了沿海地区支持内陆地区发展的新阶段,财政转移支付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沿海支持内地、国家支持中部的基本手段和有效途径。应建立四大机制:一是对“三农”的援助机制,中部是国家的粮仓,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三农”问题也比较突出,应当成为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支持的重点,对农业的援助应当是全方位的,全部免征农业税,加大种粮直补的力度,惠农政策应当向产前、产中、产后,以及农产品加工和农资产业等关联产业部门延伸,建立粮食主产县(或基地县)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正常机制,特别是优先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的财政转移支付;二是对能源原材料工业及老工业基地的援助机制,能源原材料工业属于初级产业,附加值低,对环境的污染大,特别是资源枯竭后的遗留问题严重,应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建立中部能源原材料和老工业基地的良性发展政策体系和机制;三是社会保障援助机制,重点是农民和农民工,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引导解决农民工和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四是灾害援助机制,中部地区是自然灾害多发区、人口密集区、经济核心区、交通通信枢纽区,防灾、减灾、消灾显得至关重要。(4)靠产业政策来推动。中央已经明确提出重点支持在中部地区形成三大产业基地,即高效农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三大产业正好也是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国家应当制定清晰的产业政策支持中部三大产业基地以及相关联的三大服务业的发展。

  2.中部崛起的捷径是靠外力

  开放度低是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是惟一的出路,又是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所以中部崛起的捷径就是靠外力,为此应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如何把区外的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吸引过来,把中部地区变成中国的和世界的新兴加工厂,开拓并占领国际市场,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优化投资环境是达到此目的的根本所在。河南省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东引西进战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江西省于2001年开始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快速融入了沿海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综合经济优势,以及产业特色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的力度,通过与国际惯例接轨,鼓励跨国公司推行本土化经营发展战略,营造招商、安商、亲商、和商、富商、强商的优越环境,通过建立科技工业园区、加工出口区,积极引导外资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借外力,既要借外资又要借外智,加强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提升各类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

  3.中部崛起的根本是靠内力

  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依靠自力和民力,根本在自力更生,出路在改革开放和创新。要立足自身找优势、立足自身找特色、立足自身找差距,立足自身寻突破;要善于利用事物的转化规律,彻底破除“等、靠、要”的无所作为思想,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开放,勇于开拓创新,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输血”为“造血”。靠内力要全面启动民力,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可以肯定:民营经济在中部崛起中将扮演主要角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迅速提升到60%以上,这是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大势使然。发展民营企业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条条平框框,加大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力度,创造公平公正高效率的市场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靠内力要求做大作强国有企业,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彻底扭转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力度,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推进国有企业与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的融合,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尽快实现国有企业在资本经营和法人治理结构上与国际惯例接轨,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采用国际通行的发展经营改革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化生产、多元化市场、国际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大公司战略,培育一大批现代化的国有控股巨人企业(集团),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扎扎实实做好

  “四篇文章”

  “中部崛起”就好比“大鹏展翅”,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是奔跑的两腿,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是飞翔的两翼,“两腿两翼”就好比“四篇文章”描绘出了“大鹏展翅”或“中部崛起”。

  1.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走多中心发展之路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和调整,中部地区的经济布局初步得到优化,基本形成了“中心群带”的发展战略格局和模式。(1)“六大经济中心”,即“六大中心城市”: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2)“四大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沿江城市群;(3)“三大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京广经济带(郑州—武汉—长沙经济带)。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处在长江经济带上,河南、山西处在黄河或陇海经济带上,河南、湖北、湖南同处在京广经济带上,三大经济带呈现“双十”结构紧密关联在一起,由此形成“中心膨胀、沿线开发、群带互动”的发展格局。

  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这在客观上要求中部地区必须走“多中心发展”之路。“中心膨胀、集群化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必然要求。中部地区的南部和北部虽然有京广经济带联结但却分属不同的经济区域,分受不同的沿海经济中心的吸引,所以中部地区应“走多中心发展之路”,形成竞相发展竞相崛起之势。特别是应鼓励优势城市群爆发式发展,形成中部地区的超级中心城市或强大的经济核心,以带动并加速中部崛起。中部地区的六大中心城市(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应分别发展成各省的经济中心;同时要把中原城市群(郑州1+8)、武汉城市圈(武汉1+8)、长株潭城市群等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其中,因为郑州和武汉分别处在京广与长江、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交汇中心,所以战略上来讲,应把中原城市群(郑州1+8)、武汉城市圈(武汉1+8)等城市群培育成为跨越中东西三大区域的超级经济中心,发挥其对中部崛起的带动作用。

  2.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

  就中部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而言,约80%的人口在县域,约60%的生产总值是由县域经济贡献的,所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是中部崛起的战略重点之一。发展县域经济应突出抓好“三个优化”:一是优化体制,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综合管理权,依据事权和责权来划分权利结构,全面提升县级政府调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所以一定要创造适宜私营经济和外来经济发展的优越环境;三是优化县域经济结构,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名优特农产品加工业,依托资源优势或其他综合经济优势,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引导工业向城镇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中部地区应大力推进集群化发展战略,即经济集群化、产业集群化、企业集群化、城市集群化。中部崛起的核心是工业化,工业化是中部崛起的产业支撑,工业化是贯穿中部崛起的一条主线。中部崛起既要依托“原”字号产业优势,又要跳出“原”字号产业的局限,要把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综合经济优势,重中之重是抢先发展高加工度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此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

  具体来讲,应突出三大领域的重点优势产业:一是发展高加工度产业或先进制造业,把中部地区建成我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把食品、纺织、服装、家电、制药等轻型产业,以及装备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二是强化“原”字号产业,即能源原材料工业优势。大力发展煤炭以及系列煤化工,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重化工,钢铁、铝、铜、铅、锌、黄金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以及稀土材料等,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系列化的精深加工,注重开发高附加值的新能源和新材料工业,建立火电水电输出基地;三是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走出“农业就等于落后”的思维定势,优先发展有竞争力的强势农业,重点保证公益性的粮食农业的发展,建设农业强省。充分利用国家的惠农政策,发展“一优双高”农业,积极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把中部地区建成我国最大的粮仓,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中部地区的责任和义务。以上三大产业既是中部的优势产业又是国家倾斜支持重点,要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内外配合形成合力,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的集群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突出发展物流、商贸、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

  工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同时第三产业又是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依据中部地区的综合经济优势,中部地区还应突出发展三大优势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新兴的物流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商贸金融和新兴的信息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把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开发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山水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探险旅游等多种特色旅游,此外还应大力发展传媒产业、网络信息产业、出版产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等文化产业。

  积极落实

  “五大举措”

  1.思想先行,突破观念瓶颈约束

  要完成中部崛起这项开创性的事业,我们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条条框框,彻底突破小农意识和封闭思想,实现“四个思维方式转变”:一是由传统的思维方式转向现代思维方式;二是由封闭型思维方式转向开放型思维方式;三是由狭隘的排斥型思维方式转向包容型的思维方式;四是由官本位的思维方式转向民本位、商本位或人本位的思维方式。为此,应树立“三种思想”:一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五个统筹,坚持科教优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二是要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把中部崛起的立足点放到自身上,放到依靠内力和民力上,放到营造发展的和谐环境上,放到营造内生的自主发展机制上;三是要树立改革开放的思想,形成中部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物质保障。

  2.培育创新优势,强占发展先机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包括:思想创新、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就是敢想、敢干、敢闯、敢冒,敢于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创新的重点是优化投资环境,应突破体制、观念、软环境三大瓶颈约束,着重搞好“四个创新”:一是要创新政府职能,强力打造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服务政府,提升政府的领导能力、服务水平、服务效率;二是要创新体制,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精兵简政,强化市场功能发挥,坚持产业政策引导,激发各类投资主体活力;三是创新政策,既要力争中央的政策倾斜支持,又要立足自身搞政策创新,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取向,引导经济的集群化发展;四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优化投资环境的基础。

  3.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拓展国际国内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的时代,开放是最佳的选择,特别是对于后进地区积极融入全球化可以形成自己的后发优势,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腾飞。中部地区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应建立开放的思想体系、开放的经济体系、开放的人才体系。应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理念,广借天下之力,为我所用,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势,在融合、整合、优化上作文章,融合本土文化与异域文明,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优化发展环境,广纳天下良才贤士,把中部建成高效竞争的市场、人才辈出的摇篮、资本集聚的中心,使中部成为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的沃土。

  要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就必须推进“东融西进”战略。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联南贯北”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东部的产业转移和西部的资源优势,向东融合,向西进发,全方位开拓中部地区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应首先突出“东融战略”,即积极融入沿海三大经济区;其次应不失时机地实施“西进战略”,形成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战略格局,在互动中实现中部崛起。

  4.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和文明崛起

  中部崛起战略应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道路;应大力发展科技型经济、集约型经济、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知识经济;应以建设“生态中部”为重要目标,建立完善的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立资源的有序开采和高效利用机制,整合资源优势,减轻发展对环境容量的压力和对资源消耗和依赖的压力,提高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应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教育和科技综合优势,打造中部科教高地,为促进中部崛起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5.实施差异化的省域发展战略,推进板块互动崛起

  中部各省在区位、资源、环境上和在产业结构上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最南端的江西和湖南处于湿润的亚热带地区,产业结构以轻型制造业和农业为主体,在经济上受东南沿海的吸引;而最北端的山西处于半干旱的温带地区,产业结构以能源重化工为主体,在经济上主要受环渤海的吸引,南北最长相距1800多公里,因此,中部六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扬长避短,不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战略思路,这种战略差异具有一定的分工和互补作用,有利于形成各自的战略优势,特色战略促进互动崛起。河南省突出两个战略重点:一是树立中原城市群为“柱石”,二是夯实县域经济为“基石”,同时强化开放带动战略和东引西进战略。湖北省确立了两个最突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一是打造武汉市经济圈,其二是发展县域经济。湖南省在经济布局上重点打造“一点一线”,即实施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一点”即是长沙、株洲、湘潭经济一体化,“一线”是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发展方向上优先向珠三角融合,同时向长江经济带融合。安徽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上,定位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实现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无缝对接,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扩散,发挥安徽对华东的资源支撑作用,实现双向互动。江西省提出了“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确立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战略方针。山西省提出“要把山西建成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主方向是向东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同时加强沿黄经济带的区域合作与发展。

  中部地区应整合战略资源,推进互动崛起。中部六省在突出各自的战略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战略分化趋势,中部六省之间缺乏必要的战略联系,特别是缺乏战略协作与战略联合,这不利于中部地区整体特色优势的综合发挥,不利于中部相互联动、整体崛起。其实,中部六省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或相通的,区位相近,地位相同,政策相同,发展状况相近,相互比邻,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理应更加紧密,所以中部六省应当统一思想,突出“居中”特色优势,加强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各个省既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张扬个性,竞相发展,同时又要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强化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中国新兴的经济增长极。应当冲破行政区域的束缚和限制,淡化行政区概念,强化经济区理念,打造跨省域的经济区。应实现中部各省之间交通的互联互通,尽快实现省域之间高速公路网的互联互通,建设跨省区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实现电力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互联互通。加强中部六省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关联,推进中部六省产业和企业的优化重组。

  应创新中部崛起的组织架构,创建研讨、决策、合作平台,拓展政策空间。尽快建立“三大论坛”:一是中部六省的高官论坛,建立中部六省内部决策协商和协调机制;二是中部崛起国际专家论坛,吸引国际知名专家和青年新锐参加,建成权威性高、活力强的开放式论坛;三是国际企业家论坛,吸引国内外的跨国公司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参加,推进投资交流研讨和互利合作。应及时把论坛成果转化为中央和各省的决策。

  (作者系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