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5月底推出的一份我省县域经济研究报告表明,当前河南省县域经济处于历史上增长最快、活力最旺、发展最好的时期,且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这份报告称,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简政放权,多予少取,促强扶弱”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调动了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地突出自身发展优势,走不同发展道路,凸现了6种发展模式。工业强县型: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经验做法:大力发展工业,培育支柱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作为实现
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和主动力,从而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典型个例:新安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04年引进项目147个,总投资3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62.59亿元,比上年增长41.7%,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县,迅速成长为我省工业强县之一。非公经济推动型: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经验做法: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动力和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创新体制,精心培育,形成非公经济大发展、县域经济实力大提升的新局面。典型个例:郸城县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靠增量盘活存量,去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1.4亿元,占全县经济的比重5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开放带动型:许昌县、荥阳等。经验做法: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典型个例:许昌县立足档发和豆制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壮大出口创汇产业,把更多的产品推出国门。2004年该县出口总额达15600万美元,创汇10647万美元。产业聚集型: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经验做法:采取政府推动、龙头带动、产业互动等多种手段,着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集群。典型个例:长垣县在“零资源”上无中生有,从“点状经济”到“块状经济”,形成了防腐、起重机械、医用卫材等为主的“小资本、大聚集”的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推动型: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经验做法: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通过突出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化生产,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典型个例:潢川县大力扶持华英集团,拉长产业链条,合资兴建华英羽绒、熟食制品项目,规划建设华英工业城,进一步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带动了3万农户脱贫致富。劳务经济型: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经验做法:扩大劳务输出,加大培训投入,搞好服务引导,加强劳务输出管理,打造劳务经济品牌,同时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使劳务经济迅速成长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典型个例: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新县,在涉外劳务输出中采取“走出去”与“走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劳务推介力度,形成了一套从招工报名、选拔培训到跟踪管理的工作程序。2004年该县仅向国外派出劳务人员3万余人次,累计创外汇5500万美元,劳务输出已成为新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信息来源:太康县地方商务之窗)
(信息来源:河南地方商务之窗子站)
文章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