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 14:16 商务部网站

  “预计今年财政赤字将由去年占GDP的2.7%降到2%,中国经济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目标发展。”6月10日,中国财长金人庆站在大洋彼岸另一端的领奖台上,告诉全世界。金人庆获取的是由《银行家》杂志颁发的“2005年度亚洲财长”荣誉称号。《银行家》杂志由英国伦敦《金融时报》集团出版,创刊79年。该杂志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评出杰出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2005年财政赤字降至2%意味着什么?这个降幅是大是小?又会对2005年的中国财政政策走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这表明了中国财政政策的转向。是在强调一种趋势。这个
趋势就是中国正在由实行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向。”15日,财政部科研所刘尚希研究员向工商时报解读说。1998年以来,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克服世界经济增长减速的影响,我国连续7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已经超过9000亿元。“财政政策的转型。是由几个因素形成的结果:第一,宏观经济发生了变化;第二,为了避免经济对长期建设国债的依赖症。其实实现了7年之久的财政政策的效用已经在递减;第三、过去7年财政赤字的快速扩张所带来的财政风险很大,为了避免这种风险,财政政策需要转型。”刘说。2004年的中国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苗头,在新的宏观环境下,旨在促进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如果继续延用下去,难以逃脱加剧经济过热的嫌疑。事实上,在经济趋向过热的时候,最好的化解经济波动风险的办法,就是将原有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尽快退出。适时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目前宏观经济的“热”还只是一种苗头,没有变为现实,如果真的出现全面过热,那么采取的财政政策应该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在运用财政政策这种宏观调控手段的时候,应该树立一种观念:不仅仅要考虑用这种手段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还要考虑不要使这种手段变成经济波动加剧的一种因素。”刘尚希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实际上还达到了另一种效果,防范财政风险。从规模而言,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起,当年就发行了1500亿的长期建设国债和2700亿的特别国债。此后的7年每年都保持着类似的规模。财政赤字也随之扩大,从2002年起,连续3年突破3000亿元。虽然,从比例上说,整个的国债占GDP的比重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不算太高,但是债务和赤字的大规模增加是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积累起来的,速度明显过快。“这种速度,等于是行驶在沙石路上的汽车开到了100迈以上的速度。很容易翻车。”刘尚希比喻说。稳健财政政策,标志性的指标就是财政赤字的规模和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来自于财政部的数据,2004年我国财政赤字规模是3198亿元,2005年财政政策转向中性后,财政赤字将降至3000亿元,赤字的绝对数额削减6.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也从1100亿元缩小至800亿元。虽然从静态的数字看,依然存在大规模的财政赤字,但赤字增长的力度的确是在减弱。“虽然我们实行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但事实上现在还没有达到稳健的财政政策的状态,只是在朝着稳健财政政策前进。”刘尚希说。个中原因,专家说,从积极财政政策到稳健财政政策转变意味着某些政府部门手中可以支配的财权小了,而往往一些部门都偏好于多要钱,这种阻力会使得财政政策的转型不可能太快。比如,原先的设想是在2005年将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取消,可是有的部门以那些在建的国债项目怎么办为由不同意。其实,在建项目完全不应该成为进一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的理由。专家认为,有现金流的在建的国债项目完全可以通过改制的办法,把民营资本吸引进来,由民营资本去完成。即使是那些完全没有现金流,属于纯公益性的项目,虽然不得不由政府继续投入资金,但是在目前民营资本已经激活的情况下,也要考虑轻重缓急,否则就会造成整个经济的投资过大,给目前局部过热的经济火上浇油。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人大会议上,财政部发到代表团的《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报告草案》显示,2005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是300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也就是说,要想达到金人庆预期的财政赤字占GDP2%的目标,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应至少达到150000亿元,GDP的增长幅度要达到9.9%以上的速度。

  (信息来源:机械电子频道子站)

  文章类型: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