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铁西区老工业基地涅槃之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 14:16 商务部网站

  当工业文明否定农业文明而成为人类进步的辉煌表征时,工业文明自身也在不断酝酿着被扬弃的过程。这种扬弃,将使所有盛载工业文明的企业乃至工业企业集聚的工业区,在快节奏的时代发展步伐中随时接受着两种选择:要么在涅槃之后获得再生,要么在历尽折磨之后死亡。引子德国的鲁尔、法国的洛林地区等世界级的老工业基地,在经历多年的改造阵痛后逐渐获得了再生。那么处于转型之中的中国大型国企、正在承接世界装备制造业大转移的中国工业、正在借助工业文明向现代化之路迈进的中国,能否成功复制鲁尔、洛林,最终破
译老工业基地“综合症”这一工业发展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呢?在我国,多年来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实践,使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工业领域内的专家都有一个空前一致的共识,那就是老国企能不能搞好,全国看东北,东北看沈阳,沈阳看铁西。这是因为,铁西区拥有世界级的体量:这里是中国最大、最密集的重工业区,多年来它曾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500个第一。这是因为,铁西区拥有堪称世界级的难题:至2001年,全区3500多户工业企业,有五分之四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国有企业负债率高达90%%,总负债300亿元,企业拖欠职工各种债务32亿元,有13万职工下岗。工业经济几近停滞的现状,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接踵而至并集中爆发,仅在2000年一年间,在铁西北二路上所发生的职工封堵道路事件就达127起……世界级的“体量”、世界级的难题,以及正在担当世界工厂的中国所赋予的特殊使命,使几经沉浮的铁西,又一次被历史性地推向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最前沿。2002年6月18日,市委、市政府在认真研判世界经济发展脉搏之后,慎重而又适时地作出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两区(铁西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成立铁西新区。这看似简单、实则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11”法则,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使两个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两个区的功能得到互补。这为铁西区这一百病缠身而又没有腾挪空间的工业巨人,撕开了突破行政体制障碍的大口子,也为其找到了能够吸到新鲜空气、汲取丰富营养进而迅跑的发展空间。从此,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大幕拉开了,铁西再次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借助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铁西区领导班子带领全区人民,借鉴世界工业发展的经验,跳出单纯抓技术改造、企业改造、工业改造和经济领域改造的局限,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彻底性全新改造的思路,全方位实施对人的改造、企业的改造、工业的重构和社会配套的改造,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破解了困扰发展的一系列难题,走出了以改造促振兴,以振兴促和谐的发展之路。三年来的实践,使铁西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工业变革,并在阵痛中获得了再生。据统计,200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是改造前的两倍,工业总产值是改造前的2.3倍,工业税收是改造前的2.6倍,财政收入是改造前的三倍,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是改造前的四倍,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是改造前的23倍!如果说这些数字略显有些抽象和枯燥的话,那么当我们把铁西过去三年中每一变革中的片断加以定格、放大,或许我们会切身地感受到,铁西区所经历的,是一场交织着悲与喜、痛与乐的工业版的凤凰涅槃大剧,是一种牵动经济、社会、心理等诸多层面的大变革,创造了一个堪称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世界级样本。第一篇———系统性改造:东搬西建起死回生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造过无数辉煌的铁西区,在市场经济中,却在产品结构单一、技术落后、冗员集聚的重负下,变得百病缠身,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没有放弃过改造老工业基地的努力,自1986年至2001年,国家虽先后共投入350亿元用于技术改造等,但由于手段单一,收效甚微。于长深,大型国有企业———原沈阳市拖拉机厂最后一任厂长。于长深上任的那天,企业的外债已经高达十多亿元。于长深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开资没有号,洗手没肥皂,干活没手套。”1996年11月,拖拉机厂召开了一次各路债主大会,会上给每人发了一根香肠以示安慰后,这个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大型国有企业就宣布破产了。于长深告诉记者:“(会上)有人嚎啕大哭:‘我这根香肠就值100万吗?’”一个拥有万人的大型企业无情地关门了,留给于长深的除了破旧的设备,还有工厂的空壳。于长深说,一个国有企业,银行债务、职工债务、社会债务,再加上很多很多事,真是死都死不起。活不下去但又死不了的,远不只沈阳拖拉机厂一家。记者看到,在沈阳重型机器厂职工月工资表上,从1999年开始到2001年,每人无论工资多少只发300元。2002年,新组建的铁西区领导班子,开始实施东搬西建的重大决策,决定将建大以北的企业有序地向开发区搬迁。东搬西建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更不是“拆掉企业,变钱走人”,而是确立了“搬迁、并轨、改造、升级、就业”为核心的系统性改造思路,进而为国有企业的重生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使老国企焕发了青春。在搬迁改造过程中,铁西区采取整体搬迁、部分搬迁和原地改造三种形式,通过合资、重组、退出三种途径,使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合资转制,实现了以强升级;部分企业产品和优良资产通过重组改造,实现了以大升级;劣势企业从市场退出,实现了以退求活。通过搬迁改造,全面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破产重组的原沈阳拖拉机制造厂(俗称大拖)为核心组建的沈阳农机汽车工业集团,是这一重大决策实施中第一家搬迁企业,也是第一家当年受益的企业。一开始工人们不愿意搬,但很快工人们同意搬迁了,原因是铁西区政府给出了一笔巨额的搬迁费,每平方米1000元。这场搬迁,占地24万平方米的拖拉机厂得到了2.4亿元的流动资金,并重新组成了一个崭新的企业———沈阳农机工业总公司。于长深说,建设用了1.1亿,安排职工用了七八千万。通过搬迁,该企业生产条件、员工身份、经营机制、产品结构、经济效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员工收入成倍增长。在这场大改造中,最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国有大企业实现了做大做强。沈鼓集团通过与水泵、气压两个企业实施搬迁重组改造,使同属通用机械的三个企业的专利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得到了优化组合,有效解决了过去生产中存在的工艺流程分散、环节间隔、运输成本较高等问题。目前,一个总投资14.5亿元、占地90万平方米的沈鼓集团新厂区将在开发区建成。重组后沈鼓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将由原来的30亿元增加到60亿元,2010年将超过100亿元,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将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年产大型压缩机、水泵、汽轮机的总量全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六。在这场空前的搬迁改造工作中,一个颇有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以前因拉不到活儿而不屑于往铁西跑的出租车司机,每到傍晚,便会在沈鼓、沈重等企业的大门外,自觉地排成长长的车队,等候下班工人们的光顾。在三年的搬迁改造中,铁西区按照企业发展高定位、技术改造高水平的要求,投资45亿元对沈鼓、沈重、沈矿等六户骨干企业进行了全新的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改造后的企业普遍提高了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低压开关、锻压机床等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由沈重进行重组,通过东搬西建,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大量的闲置资产全面盘活,优良资产实现了有效整合,用搬迁改造、合资改造等形式盘活闲置资产达350多亿元。三年来,铁西共搬迁改造企业113户,其中,停产、半停产企业占五分之四,这些企业搬迁前年总产值12.3亿元,搬迁改造后年总产值达到46亿元,是搬迁前的3.8倍;搬迁前,铁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2户,其中停产、半停产企业占五分之三,搬迁后,通过引进新企业和异地改造扩建老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一倍,达到500多户;通过搬迁改造,从2003年开始,铁西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0%%以上,工业税收递增50%%以上,2004年工业税收是2002年的2.6倍。搬迁前,全区有30万国有企业职工,其中13万人下岗。搬迁改造后,基本全部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第二篇———整体性改造:构筑全新工业高地到今年7月份,一个占地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大型重型电机厂房要在沈阳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投入使用,该厂房跨度达36米、150吨吊车、七台上千万元高精端设备。这是沈阳电机天翻地覆性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今年上半年,沈阳电机已经完成五亿元产值,预计下半年将实现11亿元产值,这是继去年创纪录地实现七亿元产值后的又一个飞跃。从2001年以来,沈阳电机每年以平均30%%速度递增,除了国内市场拉动和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外,“区政府全力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沈阳电机快速成长的非常重要因素。”沈阳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伟说。做强企业,打造核心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就成了新区发展战略。新区不仅支持力度加大,为增强扶持力度,把原来铸造厂、油脂化学厂闲置的九万平方米厂房支持给沈阳电机,同时市区两级政府从财政支持6000万元。好风凭借力。在全区支持下,沈阳电机不仅壮实了,而且长高一大截:在2000年时候,该企业不过是一个产值只有1.6亿元的中型企业,今年产值要达到11亿元;2000年,生产电机容量5000千瓦,现在达1.2万千瓦。三年多时间,沈阳电机已从中型企业走向大型企业。沈阳电机成长轨迹是铁西区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企业的一个写照。和沈阳电机一样,三年多时间,许多企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发现这些企业突然间长高了一大截,变强了,变大了。三年前,沈重产值不到十亿元,今年该集团产值要突破32亿元,而且通过重组沈阳水泥机械、电工机械、锻压机床、低压开关、沈阳电机研究院和工矿齿轮总厂等六个企业,沈重变得更强更大了,成为中国重机行业排头兵。2004年这一年,中国通用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隋永滨是来沈阳最为频繁的一年,他见证了沈重、沈鼓、沈阳电机等企业的搬迁改造和重组。他非常感慨:“铁西做了中国机械行业50年来一直想做而未做的事。”铁西区是中国工业品牌,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符号象征。实现铁西区与开发区合署办公最根本的意义,是让装备制造业更加强大,铁西工业区品牌更加被世界认可。三年来,铁西区面对市场经济竞争,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按照优化规划布局和实现产业升级要求,对全区工业进行了整体性改造———资产向大型企业、优势企业集中。企业搬迁不是一对一的搬迁,而是体现重组改造的特点,是铁西整个工业资源重新结合和调整优化,是在充分发挥闲置资产、闲置设备、闲置人力资源基础之上的跨企业间的重组改造。基础工艺向专业化生产转化,专业生产增强。三年前,铁西区装备制造企业几乎家家有铸锻车间。规划了铸锻工业园后,铁西新区把原来分布在沈重、沈矿、沈鼓等12家企业的铸锻生产集中在一起,根据工艺专业化、服务社会理念对原有铸锻工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整体性改造。建成后的铸锻工业园,日铸锻能力提高到170吨,可直接拉长40吨,热处理能力为国内领先水平。工业资产向产业集群转化,产业聚集效应凸现。三年间,铁西区工业长高了一大截。在开发区规划了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家电及电器等十大产业集群,为市区的企业搬迁找到了发展空间,也成为吸引外资的平台。如以日本普利司通钢帘线、德国伦福德车桥、韩国统一重工等企业为代表的173家外资企业,以三一重工、山东方圆、三花散热器等为代表的130家民营企业纷纷落户铁西。这些企业与以农机公司为代表的113家企业通过东搬西建形式进入开发区,工业企业总数超过500家,大大超过新区成立前的232户企业数量。第三篇———协调性改造:全面完善城市功能铁西区跳出单纯就工业抓工业区改造的定势,实施“壮二活三”战略,对二、三产业、生态环境进行了协调性改造,从而使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了彼此润泽、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历史上,铁西被设计为“装备部”,其单一职能带来的是,铁西作为市区产业布局失衡,第二产业一花独秀,几乎所有空间都被工厂所占据,而第三产业暗淡无光。在合署办公之前,40多平方公里的铁西区只有一个爱客家超市。“当时,买一般消费品基本上大家都到太原街,大宗消费品更是到和平、沈河去购置,非常不方便。”沈重退休职工王师傅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进新型业态,强化城市功能,协调好二三产业关系,这是跳出单纯就工业抓工业改造铁西工业区的新思维。在全面启动老企业改造的“东搬西建”工程中,铁西区利用企业搬迁腾出的土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社会服务功能,让铁西区呈现出现代化都市的景象。三年时间内,铁西在原来农机总公司即大拖所在地,建设了五万余平方米的家世界购物广场,在原来小拖厂区建设了家乐福。此外,麦德龙、乐购、欧倍德、世纪联华、香江好天地等大型超市纷纷进军铁西。2004年,铁西商品零售额达116亿元,而2002年统计,铁西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只有五亿元。赫赫有名的铁西北二路,共有37个大型企业坐落在这条路上,它们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的350个第一,但直到两年前,这条路上没有一家企业赢利。2001年,37家企业全年的利税仅有700万元。群众给这条路起了另外两个名字:“亏损一条街”、“下岗一条街”。进入铁西新区时代,这条街按照铁西老区整体改造,规划成现代商贸区。近三年时间里,在原低压开关、电工机械等30户企业厂区崛起了以汇航国际酒店为标志,以辽宁鑫迪汽车销售有限服务公司等31家四S店为代表的汽车贸易一条街。这些四S店不仅带来了奥迪、丰田、本田等汽车品牌,来来往往的人流也带来了商业气息。钢铁味让位于服务笑脸,铁西老城市区走进了现代城市。与北二马路有着相似命运的还有几条街路,因新型业态进入,有人气,带来了商气。如云峰街、兴工街正在崛起的包括香港铜锣湾大型百货商店、大型生态酒店、双子大厦等77座18层以上大厦,构成铁西商业CBD正在突破原“工厂模式”氛围,营造着现代城市文明气息;保工街因乐购、香江好天地而留住人气;北一路因麦德龙而灵气十足;沈辽路上的家乐福、兴工街的世纪联华、西站的欧倍德带来了商气。近三年来,在企业改造和增加城市功能的同时,铁西区还进一步打造居住良好的城市环境,追求环境生态和现代城区可持续发展,共改造主要街路113条、小巷116条,使城市交通速度和能力比以前提高一倍;取缔所有马路市场和占道摊亭,全部实现退路进厅,拆除违章建筑160万平方米,建绿地绿园一万块,植树185万株,绿地覆盖率由新区成立前的20%%多提高到34%%。更重要的是,原来在人们印象中“整天浑蒙蒙”的铁西,2004年一年大气良好天数达292天,铁西区成了响当当的国家模范环保区。而下一步,铁西区已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区规划,这意味着铁西区将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区。第四篇———彻底性改造:构建和谐铁西新区今年53岁的低保户刘龙江毫不隐讳地称自己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最大受益者。2004年底,他只花了8000元钱,便告别了位于光明街地区的那间只有15平方米的平房,搬进了由政府补贴建设的低价房———重工新村一套52平方米的楼房。刘龙江用“天上地下”来形容自己目前的生活:“以前那是下雨是泥,晴天是土,旁边还有三个大烟囱呛着你。再看现在,屋外有广场,屋内有健身房,每个月我和85岁的老母亲除了低保金之外,额外还有区政府发放的100元补贴。”满足之情发自肺腑,又溢于言表。刘龙江的经历只是铁西区进行彻底性改造中的一小部分。对铁西区的施政者来说,如何跳出单纯的经济领域的改造,将经济建设同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同进行,通过不断完善企业发展社会大环境,从而让企业能够拥有搏击市场的硬功夫,无疑是破解老工业基地改造难题中最关键的一环。深谙其中道理的铁西区人于是做起了大块儿“文章”。政府出面,剥去压在企业身上沉重的社会负担,成为铁西区委、区政府的头等大事。医院、学校、托儿所、自供水、自供暖等社会职能全部推向社会,彻底实现主辅分离,区内所有企业全部轻装上阵。而“回报工人阶级,幸福广大农民”这幅人性化十足的标语在成为铁西区独特风景线的同时,也化身为铁西区实施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完美诠释。创建群众来访及市民求助受理大厅,全面实行区领导干部进万家活动,公开征求群众不满意意见,市民大课堂里区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这一系列独具匠心的举措使铁西区建立了直接了解民情民意的有效渠道。与此同时,全区30多万国有及国有怀抱集体企业职工100%%地享受到了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低保家庭和特殊困难群众及时得到了救助;并按照全面救助的思路,首创性地制定实施了《铁西区城乡群众特殊困难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对特困群众开展了基本生活、住房、医疗等十个方面50项救助。三年来,铁西区共投入资金3400万元,救助三万多特困居民;拿出840万元,让5360户低保群众得到最低生活保障金;区里每年出资三亿元为群众办实事,集中解决了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而从2002年开始进行的工人村、光明街、牛心屯等所有棚户区的改造,更让今天住在工人新村和重工新村的人们尝到了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甜头”。对于新划归过来的两个乡镇24个村,铁西区委、区政府也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如何把农村铬污染的土地用在发展工业上,又使失业农民没有后顾之忧,逐步推进农村城市化,这是对铁西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新考验,也是铁西大发展、快发展必须回答的课题。铁西区领导班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先出全国一步,创造性地在农村实施“五位一体”福民征地战略,使农民在养老、救助、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首先城市化。先进文化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在13万下岗职工都有了工作,有了保险,有了救助,惟独没有了后顾之忧之后,伴随着社会改造的步伐,面对着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更高需求,铁西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在悄悄进行。三年来,铁西区用于文化事业的投入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长;教育也在飞速发展,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全省第一,是三年前的1170%%。全区先后投入1.5亿元,使所有社区都达到了市级建设标准,文化健身器材和医疗站100%%地走进社区;又注入两亿多元改造和新建了区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残疾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异常活跃———每年的工人文化周都有40万名铁西区人热情地参与其中,每个社区都有民间艺术组织。而“五朵金花”、徐强、“黄大妈”等一大批典型人物在诠释劳模精神的同时,也把铁西区独有的工业文化传承下来。三年来的成功实践,使铁西老工业区这一庞大的工业机车,沿着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强力启动,并在行进中不时传出粗犷而又厚重的声响,这声响传递出沈阳老工业基地失却已久的豪迈,也传递出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勇气与信心,呈现出沈阳老工业基地正在创造出的新辉煌!新闻链接数字里面看变化2004年,铁西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是2001年的1.9倍。今年15月完成84.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5%%;2004年工业总产值完成520亿元,比上年增长32.3%%,是2001年的2.1倍。今年15月完成21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1%%;2004年直接利用外资完成4.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是2001年的3.1倍。今年15月完成1.79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2004年财政收入完成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是2001年的2.6倍。今年15月完成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7%%;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是2001年的3.6倍。今年15月完成33.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6%%。(信息来源:机械电子频道子站)

  文章类型: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