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控股:即将远航的巨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 10:03 证券时报 | |||||||||
昨日,本月最后一只大型国企新股中远控股(1919)在港拉开招股序幕。此次上市,公司将在香港发行22.44亿股,公开招股价介于4.25至5.75港元间,集资高达95.37亿至148.41亿港元。这也是今年继神华能源(1088)、交通银行(3328)后,规模位居第三的大型国企股。据悉,本次集资的用途主要用于扩充集团船队及偿还贷款,剩余资金则用作流动资金与改善系统服务。保荐人包括汇丰、瑞银及摩根大通为上市联席保荐人。
中远控股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主要包括两大资产权益,即中远集运全部权益和中远太平洋52.4%的股权。业务分为五大块:集装箱运输、集装箱租赁、集装箱码头、物流、集装箱制造及其他。 三大投资亮点 第一、上市资产均为集团核心优良资产。 经去年整合之后,母公司中远集团将旗下中远集运的全部权益及中远太平洋52.4%的股权注入中远控股,作为其上市资本。这两大资产均是母公司优良资产:中远集运是全球前十大的集装箱运输企业之一,主要从事海上集装箱运输业务、货物运送和船务代理业务;中远太平洋(1199)更是香港红筹成分股,主要经营集装箱租赁、码头及相关业务。公司集装箱租赁业务排名全球第四,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1%,旗下佛罗伦(Florens)是全球第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此外,中远太平洋在2004年12月参股16.2%的中集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公司,占有全球市场份额一半以上,今年第一季度业绩较去年同期预增4倍。 第二、“港航一体化”降低经营风险。 集团业务囊括集装箱运输、集装箱制造、集装箱租赁,货物及船务代理,码头等物流等“一条龙”服务,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产业链。面对未来行业周期趋于衰退,运费下调的情况,集团可利用内部资源降低经营成本,抵消一部分不利因素。同时,令集团的产品和服务更具价格竞争力,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正如市场人士所说,中远控股集中远集运和中远太平洋两大权益,实现“港航一体化”。由于海运业具有较长的景气周期,一般来说,当行业处于景气高点,往往可带来丰厚的利润;但若处于景气拐点,利润下滑的幅度也较大,但港口或码头业务的盈利相对较为稳定。因此,“港航一体化”概念,有利于两大行业产生互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三、受香港富商及海外机构投资者青睐。 目前,和记黄埔(0013)及恒基地产(0012.)李兆基私人基金,分别斥资1.5亿美元及1亿美元入注中远控股,淡马锡亦将斥资1.5亿美元认购该股。此外,中远控股在日本的推荐活动颇为成功,当地机构投资者反应热烈。 有市场分析人员指出,由于在日本上市的航运公司不少,日本投资者对该行业非常了解,不少日本机构投资人已经通过POWLSystem(非挂牌公开募股系统)认购。 此外,集团还通过种种方式来吸引投资者认购,如增加今年的派息比率,由25%升至35%,利得税由33%降至15%,息率由4%以下升至5%。同时,考虑到交行招股刚刚结束,1530亿港元的资金要到本周三才解冻,公司恐怕投资者没有足够的时间转而认购中远,决定延长招股期。 受制于行业景气拐点 今年以来,内地国企来港上市的表现并不理想,市场投资者对认购新股没有像往年那般趋之若骛。前期,继上海电气(2727)、神华能源(1088)上市首日“破发”后,投资者对类似的新股可能存有戒心。 目前,航运业有可能进入一个反复向下的循环周期。上周一,全球最大船经纪Clarkson因需求下跌调低新船造价预测,此为2002年9月以来的首次,可能是航运周期短期已见顶先兆之一。数据显示,全球航运权威指数———波罗的海干货指数在去年年底创出6208点的历史新高后一路下滑。2005年6月15日,该指数已回落至2636点,跌幅高达57.5%。上周前三天(6月13日至6月15日)跌幅高达6.56%,其中,6月15日该指数便下跌2.55%,创出年内新低。 笔者看来,影响此指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全球,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前段时间,欧美国家陆续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多项限制、增加贸易摩擦,加上近期原油价格不断高涨,加重航运业负担,影响盈利表现。 从近期香港市场同类股票的走势来看,大部分航运股出现回落迹象。以东方海外(0316)为例,2002年股价一直处于3-4港元盘整;2003年开始,世界经济的复苏带动航运业发展,股价一路上扬;2004年初,股价已上20港元大关。今年公布业绩期间,该股更飙升至40港元。不过,五月中旬开始,该股已明显回调,股价落在30港元附近,跌去近两成半。 由此可见,中远控股的国际配售反应不佳,超额认购接近3倍,与神华当时的情况相似,应该与航运业增长速度将放缓,行业周期有见顶之嫌有关。从作价方面分析,若以中段定价(约6.8倍市盈率),股价仍不算便宜。根据保荐人预测,公司2005年净利润不少于41.46亿港元,较2004年的41.57亿港元轻微下跌,因此给予“中性”建议。
|